你以為粵菜就是廣州菜?錯!潮州菜才是粵菜里的高段
說到粵菜,很多人都有個誤區(qū),以為粵菜就是廣州菜。其實不然。粵菜包括廣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而潮州菜又是粵菜之首,素有“食在廣州,味在潮州”之稱。早在唐代,韓愈任臨潮太守時就贊嘆道:“張居馬甲列,故奇矣。其余數(shù)十種,無不妙矣。”
至明末清初,潮菜進入鼎盛時期,名店林立,名廚輩出,名菜眾多。近代由于海外華僑交流,潮菜吸取了國內外名菜之精髓,菜品更加豐富多彩,享譽海內外。
潮州菜的一道美味,位于牌坊街中心區(qū)東門街潮山樓。
邱山樓
圖片來自簡書App
據(jù)店主介紹,這家餐廳頗有名氣,被贊“骨子里就是潮州風味”。
圖片來自簡書App
我們點了幾道傳統(tǒng)經典的潮州菜。
太極國湯
湯汁濃厚,精心勾勒出青白八卦紋路,口感柔滑細嫩。
關于“太極護果湯”的來歷,有一則軼事。
相傳南宋末年,宋朝最后一位皇帝趙昺逃亡潮州,隱居在深山古剎中。
寺里的僧人聽說是宋朝皇帝,都十分恭敬,見他旅途勞累,饑腸轆轆,便從自家的番薯地里摘了一些新鮮的番薯葉,去掉苦葉,做成了湯菜。
趙秉吃后,饑腸轆轆,對這道菜贊不絕口,并問這道菜的名字。僧人回答說:“我是一個山里貧僧,不知道這道菜的名字。但愿它能解除皇帝的饑渴,恢復軍威,保大宋王朝的安全。”
趙炳聽后十分感動,將此菜命名為“護國菜”,從此便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流傳至今。
如今國防菜經過后世廚師的改良,已成為宴席上的上等湯菜,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積淀。
圖片來自簡書App
蝦仁石榴球
餡料采用去殼綠豆片蒸熟,再加入豬肉塊、蝦米、蔥段、花椒粉、魚露攪拌而成,工藝精巧,形似石榴,晶瑩剔透,小巧玲瓏。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牛肉脆瓜
潮汕人善于用料,不僅講究調味,還懂得配色,“以咸酸調之,以椒橙炒之”。
圖片來自簡書App
糕點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朝山樓用餐體驗:菜品與餐廳裝潢相協(xié)調,餐具、擺盤、花紋都很精致,但形式大于內容,整體口味偏油膩重口味。
豬大腸糯米
起源于潮汕地區(qū)普寧古城洪陽的地方傳統(tǒng)小吃。
將糯米泡軟,和豬肉、香菇、蝦米、蓮子等材料拌勻,加鹽、味精、胡椒粉等調味品,放入洗凈的豬大腸,用紗將兩頭扎緊,煮約1小時后起鍋,斜切成小塊,淋上甜醬油,撒上炒熟的白芝麻和碎花生即可。
此小吃還可配橙油食用,充滿橙子香味,開胃又四季皆宜。
相比之下,東平街口這家潮州老店的豬大腸和糯米飯倒是挺好吃的。
潮州老菜館
圖片來自簡書App
觀塘鳳記魚生
生魚片,又稱生魚片,古稱魚片、刺身或鯛魚,是將新鮮的魚、蝦、貝類切成片狀,配上調味品食用的食品統(tǒng)稱,起源于中國,后流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中國食用生魚片的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歷經多個朝代,幾經興盛,形成了豐富的生魚片飲食文化。
潮汕地區(qū)四面環(huán)山,面朝大海,“刺身”與福州的“肉餡餃子”類似,是這里獨具特色的招牌菜。
觀塘風記位于上水門大街文創(chuàng)區(qū),在大眾點評上口碑不錯,所以我們就選了這家。
圖片來自簡書App
吃生魚時,要加上姜絲、紫蘇葉、芹菜、酸黃瓜、洋蔥、紅辣椒、蒜末、麻油,每次取一兩片生魚,沾上少許醬汁,即可入味。如果像吃火鍋一樣吃,要放半碗調料、半打牛肉在碗里,就不太合適了。
生魚片薄如翅,吃起來精致優(yōu)雅。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說到火鍋,就不得不提東門街上另一家名店:阿彬牛肉火鍋。
阿彬牛肉火鍋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潮州菜制作精巧,刀工精細,是中國儒家“精食不厭精”思想在嶺南飲食文化的體現(xiàn)。例如招牌菜“手打牛肉丸”,制作工序十分復雜,從打漿、調味到蒸制,以達到酥脆有嚼勁的效果。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阿彬火鍋創(chuàng)立于1995年,火鍋的干料和肉制品均按照品牌創(chuàng)始人研究的秘方制作,湯頭以豬骨和雞架熬制,歷時5個小時。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如果說“阿彬”是高端火鍋路線的代表,那么位于湘橋郊區(qū)韓山師范學院陶瓷學院附近的“關湯兄弟”則是完全不同的平民風格。沒有什么消費環(huán)境可言,只有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感覺,棒極了!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粵菜 早茶
喝早茶是嶺南民間的飲食習俗,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家人、朋友、親戚、生意伙伴都喜歡到茶館里,圍坐在桌邊,其樂融融。
人們把喝茶稱為“探茶”,“談一中兩點”的說法至今仍廣為流傳。到茶館喝茶,聊聊家常、身邊事,是廣東人幾十年來不動搖的“功課”。
在潮州,最正宗的粵菜當屬韓尚樓,尤其是它的早茶。
韓尚樓
圖片來自簡書App
餐廳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可遠眺鳳凰島,眺望漢江。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大廳
圖片來自簡書App
那天正好是元旦,吃過新年的第一頓飯,我看到了80桌人在一起喝早茶的熱鬧場面。
圖片來自簡書App
砂鍋粥
早茶怎能沒有粥?
潮州人人都愛吃粥,無論是高級酒樓,還是日常居家餐食,都以五常米為主料,配以蝦、蟹、干貝、禽、蛋、蔬菜等,烹煮方式多樣,經瓦煲小火燜煮后,食材的鮮味完全滲入米飯,一鍋濃稠的粥,既美味又營養(yǎng)。
圖片來自簡書App
中式茶點可以解讀為一種懷舊。
“鄉(xiāng)愁,是無論在南到北,在國內到國外,都離不開的一種感情。最美味的食物是媽媽做的飯,最美好的東西是家鄉(xiāng)的東西,最美好的回憶是童年的記憶。”——張同道,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學者。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鳳凰單叢
圖片來自簡書App
西式小吃的色彩與造型提供了更直觀的視覺藝術享受。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甜點
圖片來自簡書App
傳統(tǒng)豆腐花店
圖片來自簡書App
潮州城里隱藏著許多美食,除了知名品牌外,潮州街頭小店的早餐也值得關注,比如東平路觀漢酒店對面的“真街”。
振杰食品店
圖片來自簡書App
牛雜米粉湯
粿條與米粉類似,但不同的是粿條是直接用米糊蒸熟而成,所以不會粘牙。以牛骨熬成的湯頭甜厚,配上牛雜、牛肉丸,是潮汕乃至珠三角常見的街頭小吃。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魏記鹵鵝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我去東平路偉記買了一整只四斤多的鹵鵝,裝了五盒,放在兩個冰袋里,老板很用心的把頭頸部分分別裝進箱子里,還貼上標簽,這小生意也專業(yè)啊。
圖片來自簡書App
潮汕地區(qū)位于漢江下游,“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潮汕美食有“無海鮮不成宴”之說。潮汕人吃的食物以海鮮為主,有魚、蝦、蛤蜊等上千種。
三澳酒家是汕頭南澳島黨群服務中心大院里的一家海鮮小館,環(huán)境樸實無華,但菜品出奇的好。
三澳大酒店
圖片來自簡書App
八菜一湯,四種海鮮,600元,很實惠的一餐。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魚蝦肉質緊實鮮嫩,簡單的清蒸或水煮都堪稱一絕,連蔬菜都來自店里的田地,經過焯水或清炒,味道清淡鮮美。
圖片來自簡書App
富合城牛肉丸
位于汕頭小公園附近的潮汕老字號富合城牛肉丸總店,源于老富合城街市場,由普寧人陳來樹先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創(chuàng)立,從最初的小攤位經營,到嘗試多種經營模式,開設了多家分店。
圖片來自簡書App
雖然地處貧民窟深處,但其名聲已遠播,國內及香港多家報刊、電視臺均予以報道。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潮州粿汁廣場
廣場潮州粿汁店位于汕頭市人民廣場附近。
圖片來自簡書App
一碗粿湯可以用鹵肉、豬大腸、苦瓜、菜花、豆腐等來做。粿湯是身在異鄉(xiāng)的潮汕人最想念的美食。美食專家蔡瀾曾寫道:“我很想念這個小吃。我回新加坡,即使知道它不是正宗的,也要喝一碗粿湯……”
圖片來自簡書App
店主表示,粿皮的整個制作過程都需要手工完成,而煎皮的工序直接關系到食物的品質。
圖片來自簡書App
馬蹄蟹糕是潮汕最具特色的糕湯之一。“馬蹄蟹”是個稀有字,讀音為“侯”,相傳是深海中的生物。馬蹄蟹糕最初餡料是馬蹄蟹肉,后來受到國家保護,餡料改成了花蟹、小蝦米、蛤蜊、小蟶子等。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圖片來自簡書App
飄香小吃店
位于汕頭小公園街區(qū)的飄香小吃店,經營各種小吃,是當?shù)氐囊患揖W紅店。
圖片來自簡書App
蚵仔煎
牡蠣,又稱生蠔。牡蠣煎蛋是用生牡蠣加適量生粉煎制而成,其特點是鮮美香脆,酥而不硬,酥而不軟。
圖片來自簡書App
2019年除夕潮汕美食盤點,今晚草草記錄。也許有人會覺得光上網搜很傻,店探的專業(yè)照片、作者寫的文案都比你寫的精致、花哨,何必費心呢。
只能說是不一樣,畫面里的每道菜、每一個環(huán)境我都嘗過、體驗過,味蕾回憶美食的過程,對我來說,是對潮汕民俗文化的沉思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