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甜點的秘密:蔗漿為何成為唐人最看重的甜味劑?
古典文學往往在傳統生活的細節中留下很多線索,細細琢磨很有意思。《楊貴妃傳》(相傳為宋代樂氏所作)中有這樣一個小細節:唐玄宗晚年思念楊貴妃,食欲不振。在這種情況下,“張皇后送來櫻桃、蔗汁,皇帝卻不吃。”
這個看似通俗的情節其實蘊含著有關唐代甜品的重要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唐人最看重的甜味劑是“蔗糖水”。
唐代以前,以麥芽糖、蜂蜜為主要甜味劑。南北朝時期,甘蔗及其制品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制糖技術尚不完善,唐人僅將甘蔗汁曬干煮沸,制成濃縮的甜糖漿,稱為“蔗漿”,盛于壇、罐等容器中。宮廷還將大量蔗漿深藏冰窖,供長期保存。因此精美的甜品,無不以蔗漿澆注而成,如王維的“蔗漿茭白”。
唐人應該對櫻桃情有獨鐘,春天吃新鮮櫻桃時,喜歡淋上蔗糖來增加甜度。事實上,蔗糖櫻桃是唐代長安春季最受歡迎的高級甜品之一,當時人人都以能嘗到它的甜味為榮,甚至在官員上朝后的工作餐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唐代人享用櫻桃的另一種流行方式,是在剛采摘的櫻桃上澆上奶酪,再加入甘蔗汁,被稱為“奶酪櫻桃”。這種美味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了,但在唐代才開始盛行,被認為是春季的主要甜品。宋元時期仍繼續有這種食物。這里的“奶酪”是未經風干的新鮮奶酪。它類似于今天的酸奶,呈半固態、冷凍狀態。
因此,吃櫻桃的時候,就像澆上鹽水一樣,把這種奶酪澆在鮮紅的櫻桃上。新鮮奶酪的濃郁和濕潤,初熟櫻桃的甜美和多汁,加上琥珀色的冰蔗糖漿,味道美味得讓人無法想象。
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奶制甜品在唐代人的飲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當時人們很重視“酥”制的甜品,在重要的宴席上,總會有碩大精致的凍酥花餅。
最受歡迎的是有點神奇的蘇山。它的制作過程叫“滴蘇”,頗似今天在蛋糕上擠奶油的方法:將蘇山微微加熱至幾乎融化,再拌入甘蔗糖漿或蜂蜜。然后婦女們捧在手中,滴在盤子等器皿上,邊滴邊做造型。甜美的蘇山被“曬干”成起伏的山脈形狀后,就會被凍住,并牢牢地粘在盤子上。裝盤前,還會插上一些人造的彩色樹木和假花作為裝飾。
素山可用天然的白色糕餅制成,形似雪山,但常被染成紅色或綠色。其實人們常喜歡用染成粉紅色的“紅糕餅”做成精美的“霜凍花點”。韋巨源任尚書令時,曾向中宗和韋皇后進獻過“燒尾宴”。其中有一道菜“貴妃紅”,邊上注有“調味紅糕餅”,清楚說明這是一道用紅糕餅拌香料制成的點心。宴席上還有一道“玉露球”,邊上注有“雕糕餅”,是將凍糕餅雕成精美的藝術造型。
總之,在唐人生活中,“凍奶油甜點”極為發達,占據著類似今天的奶油蛋糕或冰淇淋的地位。此外,用糯米、面粉、豆粉等制作的甜點也很發達。令人驚訝的是,當時可能已經出現了精致的豆沙餡。
《鄖縣雜記》記載,郭夫人府上有一位烹飪高手,名叫鄧濂,他把煮熟的豆沙濾去豆皮,做成豆沙餡,名為“菱沙醬”。同時,他把上好的糯米搗成糕,用菱沙醬做餡,巧妙地把豆沙餡捏成花朵狀。經過他嫻熟的烹煮,糕身呈半透明狀,豆沙的花朵狀若隱若現,故稱“透花瓷”。
其實,唐人很善于把點心做成半透明的形狀,不僅滿足了味蕾,也提供了視覺的美感。
當時流行一種叫“碧螺”的蒸食,晚唐時期,一個叫韓越的士大夫,家境好,尤以“櫻桃碧螺”聞名。這種碧螺以櫻桃果實作為餡料之一,蒸熟上盤后,皮內櫻桃不變色,紫紅如鮮,薄粉皮中影影綽綽,光是想想,就覺得實在是誘人啊!
那時,米粉可以染成各種顏色,做成五彩繽紛的糕餅,稱為“米錦”或“彩虹橋”。重陽節必吃的五彩“米錦”糕餅,也是用面粉做成的五彩繽紛的點心,有燙面、酵面,常以豆沙或棗泥為餡。
此外,油炸食品也很發達,稱為“韓居”。魏巨源進獻的燒尾宴上,就有一道名為“居生奴”的菜肴,稱“須彌韓居”,大??致與后世的糖油條相似。
當時有夸張的說法,極品寒食,一嚼即碎,聲響巨大,可“驚動十里之外的人”,可見唐代油炸點心的酥脆程度。
唐代不僅皇家冰窖、官府冰窖發達,民間商業冰窖也十分常見,因此甜品也隨著季節而變化,夏季則有冰鎮或冰爽的美食供人們消暑。
例如,在炎熱的夏季,宮中會制作一種“清風飯”,將糯米、龍眼粉(可能是瓊脂)、冰片粉、牛奶混合,然后懸掛在冰井深處,充分冷凍,形成清爽可口的冰淇淋,以消暑解暑。民間則流行將冰塊打碎,澆上甘蔗糖漿,制成類似刨冰的冷食。
唐代糕點制作十分發達,不僅有以制作糕點聞名的名廚,還有專門經營各種糕點的糕點店。幸運的是,新疆阿斯塔那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用面粉制作的糕點遺物,包括千層糕、花葉形糕點等,讓我們今天可以一窺唐代美食的精致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