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香港茶餐廳點單,竟仿佛誤入 TVB 臥底接頭現場?
第一次去香港茶餐廳
點餐就像意外進入TVB臥底會議
“一頓飯全是白肉,顏色多得嚇人,再加上滿頭大汗的古天樂”
就連廣州人,臉上也掛著問號……
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對茶餐廳有著一種神秘的喜愛,一杯絲襪奶茶、一盤叉燒飯,幾乎就是廣東人日常的寫照。
廣州約有2231家港式茶餐廳。這種餐廳起源于香港,融合了中西美食。由于品種豐富、上菜速度快、價格低廉,它很快成為人們喜愛的就餐地點。
受西方語言的影響,茶餐廳的菜名很多都有英文元素,在生活追求效率的香港,更發明了很多茶餐廳獨有的縮寫。
“一份A餐、一份煎雞蛋、一杯加糖霜的冰檸檬茶、少一點甜、一個帥哥”就像是間諜在街頭點餐的暗號。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茶餐廳行話。
一家地道的港式茶餐廳,從菜單就可以看出:碎肉、多士、撈面、香草、蘇打、煎蛋、炸肉排……這些都算入門級的。
真正的“秘密語言”是英語、數學和粵語中的中國方言,當你要求服務員為你點菜時,這些方言就會從每個人的嘴里冒出來。
*“英數粵”指英文、數字、粵語
Toast其實就是吐司的音譯,由此就有了“法式吐司”——浸泡在蛋液、牛奶中,再放入油中煎炸的法式吐司,又稱“夏回意”
起源:關于娛樂八卦,法式吐司需要澆糖漿,粵語叫“林嬌”。阿姨夏慧曾經和演員“林嬌”交往過,所以就成了法式吐司的代名詞。
有一顆從法式吐司里延伸出來的甜蜜炸彈,叫“漏奶華夫餅”,煉乳和黃油里埋著大量的阿華田粉,只有切開才會漏出來,名字真是形象生動。
在普通的酥皮面包上刻上格子,烘烤后形成類似菠蘿的圖案,因此得名菠蘿包。
在香港,菠蘿包一般都會配上一塊牛油來吃,所以又叫鳳梨包,或簡稱為菠蘿包。
*“洛友”在粵語中也是臀部的意思
個人比較得意的是“奶油豬”,小豬包子烤好后切開,抹上牛油和煉乳,有時還會涂上蜂蜜和檸檬汁,叫檸檬蜜脆豬,可愛到讓你心都融化了!
咖啡是很多上班族的命脈,在茶餐廳里經常能聽到“王阿姨,給我來杯”,其實就是來杯熱咖啡。
王姐就是汪明軒,因演唱一曲《熱咖啡》紅遍香港而得名。
除了熱咖啡外,冰咖啡還有稱為“凍咖啡”和“飛沙走奶”的稱呼,也就是不加糖或牛奶,或簡稱為“素食咖啡”。
如果你想點熱巧克力,你可以說“大汗淋漓的古天樂”,阿華田就叫“浪子回頭”,好立克就叫“很黑”。
深受全球人民喜愛的港式奶茶,自然也有自己的代號,冰奶茶直接就叫“冷茶”,熱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杯熱茶。
還有一種叫“查措”的奶茶,用煉乳代替奶茶中的糖和淡奶,使奶茶的口感更加醇厚。
如果要加冰,可以說“爆雪”,如果不要冰,可以說“飛冰”,如果要加糖和牛奶,可以說“多田多乃”,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諧音雙關語。
茶通常直接表示為T,檸檬表示為O,因此檸檬茶是OT,檸檬可樂是O6,檸檬七喜是O7。
如果是熱飲,一般會在前面加“2”,和粵語里的“熱”發音相同。如果是冰飲,則會加“C”,代表冷。這個縮寫真是天才。
除了飲料,點菜也是一門學問,不僅有A、B、C、D所指的各種常見菜品,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名詞。
叉燒可以說是港式燒臘的經典,香港茶餐廳則稱叉燒飯為“印度人”,據說這是因為當時大部分服務員都是印度人,“阿查”與“阿茶”同音。
吃叉燒飯怎么能少了煎蛋呢?在粵語中,蛋是“春天”的意思。單面煎的雞蛋叫“生春”,雙面煎的雞蛋叫“翻春”。如果你想吃兩個雞蛋,可以說“自春”。
你絕對想不到“Beat It”其實是蛋炒飯!其實,做炒飯之前,需要先把雞蛋打散,然后炒至冒泡后再開始炒,因此得名。
如果看到“肉末”,則表示這道菜是用肉末做成的。大多數菜都會有切碎的蔥或香菜。如果你不喜歡,可以告訴服務員“去綠色”。
如果想把面條或米飯的量增加一倍,可以說“加底料”,如果想讓湯汁和醬汁更多,可以說“加色”,否則就叫“減底料”或“掉色”。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帥哥”指的是白米飯,據說是因為其如年輕小伙子般潔白嫩滑;白粥則被稱為“美少女”,因其如女神般水潤無瑕。
皮蛋瘦肉粥叫夏火,餛飩面叫細蓉,紅牛是Ribena加草莓冰淇淋,顏色是檸檬水。
今天我們探尋的只是“茶餐廳術語”的冰山一角,可以說幾乎所有的菜名、點菜技巧都有特定的術語。
這種有趣的點餐語言,讓香港本地茶餐廳的運作速度加快了不少,稍有拖延就可能惹怒老板的脾氣。
港式茶餐廳傳入廣東后,“暗語”已很少聽到,更多的是刻在冰冷的墻壁上,供網紅拍照打卡,街頭的人情味已蕩然無存。
*打包帶走稱為“散步”
你還知道其他有趣的茶館術語嗎?在評論區分享,讓其他人了解更多。
責任編輯:漂亮真真子
攝影丨烏托邦
設計丨千果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