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薺菜養生習俗:聚財好味道與防治頭痛的民間食療
“三月初三,薺菜為靈丹妙藥。”我國很多地方都有清明節吃薺菜的習俗。
薺菜是春季三月的時令蔬菜,因與“聚財”諧音,深受民間喜愛。關于薺菜,民間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清明節祭祀祖先時,人們借助祖先神靈和財富,將新鮮的薺菜洗凈扎成小束,加入雞蛋、紅棗、風球,然后加上兩顆三生姜片,大鍋煮,每人吃一碗,不僅能帶來財富,還能預防頭痛、頭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民間飲食習俗。另外,因“薺菜”與“吉祥”諧音,所以薺菜又被稱為“吉祥菜”。
除了始祖論外,據說薺菜還與名醫華佗有關。相傳華佗有一天采藥時遇上大雨,便到一位老人家避難。見老人頭疼,他就摘了一把薺菜,讓老人用薺菜煮雞蛋。老人吃了3個雞蛋后康復了。
還有一個與薺菜有關的凄美愛情傳說。相傳唐朝末年,宰相王后寶釧拋繡球選女婿。繡球擊中了乞丐薛平貴。宰相不肯,薛平貴與王寶釧私奔到長安城南的五店坡。婚后,西涼國反唐,薛平貴奉命西征。戰爭期間,薛平貴被西涼國俘獲,并被招為妃子。王寶釧獨自守護寒窯十八年,終于等到了愛人。 18年來,王寶釧靠挖薺菜充饑,過著艱苦的生活。他把寒窯附近的薺菜全部挖了出來。 “山無邊,天地相融,我才敢與你在一起。”小薺菜見證了王雪愛情的艱辛。
據說薺菜又被稱為“保健草”,因為它能治愈百病,對身體非常有益。現代科學認為,薺菜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蛋白質、鈣、磷、鐵、胡蘿卜素及多種維生素。它還含有黃酮甙、膽堿、乙酰膽堿等,有助于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還能降血壓、健胃消食,治療胃痙攣、胃潰瘍、痢疾、腸炎等疾病。中醫也有記載,如《名醫》稱“主益肝氣,和中”,《日用本草》稱“涼肝明目”,《本草綱目》稱其“清肝明目”。 《本草》稱其“明目,益胃”。清明節前后吃薺菜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詩經》記載:誰說茶苦,而甘如薺菜,可見從西周以來人們就開始吃薺菜了。
正是因為薺菜易于收藏,對人體有益,所以它與歷代窮苦百姓、窮文士結下了不解之緣,并產生了許多名言。杜甫詩《墻影老春栗子》。北宋范仲淹在《薺菜賦》中寫道:“陶家內腌成青青黃,放入口中,咀嚼生貢上焦。”蘇東坡用薺菜、蘿卜、大米熬出了著名的“東坡湯”。南宋陸游晚年更是沉迷于薺菜。有詩為證:“唯有薺菜所賜,青山才青,鹽乳酪才貴,雪才清”。
樸子粿是對祖先的深情致敬
潮汕人愛吃“粿”,正如一首潮汕歌謠所唱的那樣,“潮汕人互相吃糕,油糕、甜糕、石榴糕、面糕、炸糕、軟糕、牛肉糕、蘿卜圓桃” “魁”,潮汕的“魁”系列有一個大家族。
每逢節日,人們用“粿”祭祀祖先和神靈,在祭祀品中僅次于“三畜”。潮汕人逢年過節,做年糕是最重要的家庭活動之一。據說,年糕好吃與否、漂亮與否,是衡量一個潮汕妻子是否賢惠的重要因素,所以傳統的潮汕婦女一定會做幾種年糕。如今,很多祭品都可以更換,但粿還是要按照老規矩放在祭壇上。
潮汕年糕還蘊藏著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因此,“粿”貫穿了潮汕人的整個生活畫卷,涉及他們的鄉愁、親情,與他們的喜怒哀樂緊密相連。
潮汕人如此喜愛的“粿”到底是一種什么東西呢?事實上,所有用米粉、面粉、馬鈴薯淀粉等加工而成的食品統稱為“粿”。
雖然“粿”是潮汕地區的日常小吃,但他們也根據每個節日呈現不同的制作方法,即所謂“當季做時令糕”。比如過年的時候要做“老鼠糕”,元宵節的時候要做甜糕、發酵糕(肥糕)、白菜糕,即“三籠齊” ,意思是甜美、毛茸茸的、色彩繽紛。清明節祭祀神靈或祖先時,主要制作樸子粿。
樸子粿的起源與潮汕當地的樹有關。這種樹叫蒲子樹(又名蒲丁樹,屬于榆科植物)。葉子呈橢圓形或長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其味甘、無毒。具有祛痰下氣的功效。清明期間,氣候轉暖,草木茂盛,樸樹的葉子上長滿了綠葉。
《樸子書》還記載了潮汕人的一段悲慘歷史。相傳清明前元兵入侵潮州,殺戮掠奪,百姓陷入水深火熱,被迫避難山林。饑荒年間,潮州人民忍饑挨餓,只能吃飯。他們只好采摘蒲子葉和果子充饑。后人為了銘記深仇大恨,在清明節加工蒸制樸子粿,至今仍在使用。因此,潮汕地區有“清明吃樹葉”的民間諺語。
據《中國藥用植物圖鑒》記載,樸子葉性辛涼,入肝經,有清熱解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