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川:生態優良物產豐富,電商助力特產走出大山
廣元市青川縣位于四川盆地北緣,早在唐代就因“水清秀美”而得名。這里群山環抱,山水相連,生態環境優良。良好的生態創造豐富的物產。青川縣擁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7個。這些農業特產也成為青川的名片。中網記者 倫曉軒 攝
1988年出生的趙海玲在青川縣經營一家土特產銷售公司。她利用電子商務模式在網上銷售家鄉的土特產。黑木耳、香菇、竹蓀、蜂蜜、天麻……這些來自青川的土特產,如今通過網絡走出四川,銷往全國各地。中網記者 倫曉軒 攝
2008年,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位于重災區的青川縣遭受嚴重破壞。今年,還在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就讀的趙海玲上大三。地震的消息傳來后,趙海玲一遍又一遍地撥打家人的電話,但始終無法接通。五天五夜后,電話終于接通了。經歷了多日無法聯系家人的痛苦和煎熬后,趙海玲畢業后第一個考慮的就是回到家鄉與父母團聚。 2009年夏天,青川縣災后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浙江省正在對口支援青川建設。整個縣城就是一個大而喧鬧的工地,大家都在努力重建家園。二十歲出頭剛剛畢業的趙海玲深受啟發,充滿斗志,決定為家鄉的重建貢獻自己的力量。中網記者 倫曉軒 攝
大學時,趙海玲就通過網上銷售產品開始了自己的生意。這次她把目光投向了家鄉的土特產。為什么不通過網絡銷售青川特產呢?于是,2010年,趙海玲通過公司與農戶牽線搭橋,開設了一家網店,銷售青川山產品。趙海玲進山,挨家挨戶收購蜂蜜、竹蓀、木耳等當地特產,然后通過淘寶網店出售這些山產品。中網記者 倫曉軒 攝
青山帶來了豐富的物產,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交通不便、物流不暢。創業之初,青川還沒有快遞。趙海玲只能趕每天早上6點的首班車,把貨物放到車上運到成都,然后委托成都的一家快遞公司發出去。正處于災后重建時期的青川縣經常出現停水、停電的情況。創業第一年,趙海玲住在簡陋的鋼筋屋里,連電腦都沒有。她只能從縣委黨校政府暫住處借了一臺電腦,每天工作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中網記者 倫曉軒 攝
優質的商品和良好的信譽,讓趙海玲的網店贏得了全國顧客的認可。 2010年9月,被阿里巴巴評為“年度十大網絡企業”之一。 2011年,趙海玲開設實體店,開始線上線下結合。供貨的農戶數量也從最初的200余人發展到2000余人。中網記者 倫曉軒 攝
如今,趙海玲的公司每年可采購蜂蜜8000公斤、椴木和黑木耳6000公斤、竹蓀1000公斤……各種農產品通過網絡離開青川縣,走進全國消費者的餐桌。國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趙海嶺最初的商業模式是向農民收貨,然后在網上銷售。但挨家挨戶收集山貨的效率很低,不可能擴大規模。而且蜂蜜、木耳等山貨受季節、氣候影響較大。貨源能保證嗎?充足性也成為一個問題。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趙海玲帶頭建立基地,與周邊農戶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合作供銷關系。在青川縣板橋鄉紅旗現代農業園區的木耳種植基地,農民投資木耳,公司將政府每根木耳1.5元的補貼轉移到群眾手中。農民們把收獲的木耳賣給趙海玲的公司,一畝地的利潤可以在15000元左右。中網記者 倫曉軒 攝
如果農民不想種木耳,可以在公園里打工,一天至少能掙80元。從種植到采摘木耳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可以解決當地很多農民的就業問題,包括留守婦女和附近的老人。中網記者 倫曉軒 攝
進入冬季,青川縣馬陸鄉村民正忙著制作羊肚菌苗,準備播種。其中,不少是留守婦女和老人。從11月開始到明年1月,女性一天產菌能掙50元左右。等到五月才能收獲羊肚菌。在趙海靈看來,公司和農戶之間是完全平等的關系。農民為公司提供優質物資,公司讓農民生產更加標準化,幫助他們將產品銷往更多地方。 “我們不僅僅是和農民交易產品,而是把他們當作朋友,這個過程中也有情感的積累。”趙海玲說道。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養蜂人楊明是趙海玲的多年搭檔,有十多年的養蜂經驗。以前,楊明家每年能生產500多公斤蜂蜜。隨著蜂箱數量逐漸增多,蜂蜜產量增加,但市場不開放,養蜂年收入只有1萬至2萬元。中網記者 倫曉軒 攝
如果想要增加蜂蜜的銷量,僅僅依靠自己的零售量是不夠的。 2010年,陽明成為第一個與趙海陵公司合作的“供應商”。借助電商優勢后,陽明養蜂規模也不斷擴大。從最初的20箱蜂箱,到現在的400多箱,現在每年至少能生產2000多公斤原生蜂蜜。養蜂一年可收入10萬元左右。中網記者 倫曉軒 攝
這期間,楊明的想法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他發動周邊十幾位村民加入養蜂隊伍,還一起成立了養蜂合作社,從一個人致富到共同致富。中網記者 倫曉軒 攝
楊明向村民傳授養蜂技術,趙海玲的公司負責回收蜂蜜,讓蜂蜜生產更加標準化。每年楊明和其他養蜂人采蜜時,趙海靈和團隊的同事也會全程參與。中網記者 倫曉軒 攝
每當收獲的季節,趙海靈和幾個同事就會開車深入青川的大山里。為了采集好的農產品,他們常常在山里徒步六七個小時。趙海靈的團隊以年輕人居多,其中大部分是90后。像趙海靈一樣,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留學結束后回到家鄉創業。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同樣是青川人的程瓊瑤是趙海玲公司的員工,已經工作近五年了。程瓊瑤看著公司從一家網店發展到現在,常常感嘆年輕人創業的不易。在程瓊瑤看來,趙海玲是一個非常和藹可親的人。她經常告訴大家,她現在所做的事情“會帶來祝福”。雖然公司也需要一定的收入,但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東西賣了,青川的特產也推銷了,大家都很高興。中國網記者 倫曉軒 攝
為了讓產品更有銷路,趙海靈的同事們經常在網上分享自己的故事,并在一些平臺上普及農產品知識,比如如何更好地挑選蜂蜜、蜂蜜什么時候會結晶等。這也吸引了不少網友前來“觀光”。中國網記者 倫曉軒 攝
在趙海玲看來,她和同事們做的不是“扶貧”,而是幫助農民適應市場發展規律,既能宣傳青川的好東西,又能激勵農民生產出更好的產品。產品、生產更加標準化。中國網記者 倫曉軒 攝
目前,已有1200戶約3500名貧困人口在趙海靈的陪伴下脫貧致富。趙海靈連續幾年被評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領軍人物”。趙海玲總是懷念小時候在鄉村青山綠水間無憂無慮玩耍的時光。眼看著農村日益蕭條,大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為了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她也在努力工作。中國網記者 倫曉軒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