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藥容器與用水選擇指南:提升藥效的關鍵
餐具
1. 容器
優先選用陶罐、土罐、陶罐,其次是搪瓷罐。這些容器導熱均勻,受熱適中,保溫性強,水分蒸發慢。避免使用銅鍋、鐵鍋、鋁鍋。鐵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在煎煮過程中可與中藥中所含的多種成分,如單寧、油脂、生物堿、蒽醌、香豆素等發生反應。銅湯劑的煎液中可檢出微量的銅離子,有些藥物還可與銅反應生成堿式碳酸銅。鋁鍋不耐強酸、強堿。
2、煎湯藥水
古代用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煮沸,現在多用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不建議使用礦泉水,因為金屬離子容易與中藥中的生物堿、鞣酸等發生反應。自來水中含有氯,氯是一種強氧化劑,容易與多種有機物發生反應。建議先將自來水燒開,待涼后再煎。
過程
1. 浸泡
大多數中藥材都是生藥,一般要經過加工后才能銷售。煎煮前無需清洗。例如,洗滌會洗掉加工后的輔料,或造成水溶性成分的損失,從而影響功效。如果實在覺得草藥有點臟,可以先用清水快速沖洗一下再浸泡。請勿浸泡、沖洗,以免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流失,影響中藥藥效。
一般用冷水浸泡。浸泡時間應根據藥材的性質確定。以葉、莖為主的藥方可浸泡30分鐘;基于根、根莖、種子、水果、礦石、化石和貝類的食譜可以浸泡 60 分鐘。夏季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
2. 湯劑
火溫:“武火”火力強勁,火勢迅速,升溫快,水分蒸發量大; “文火”火力弱、火力慢、溫度變化小、水分蒸發慢。一般先用猛火加熱至沸騰,然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頻率:第一次油炸的出品率約為30%,第二次油炸的出品率為40%至50%,第二次油炸的總出率為70%至80%,而第三次油炸和第四次油炸僅占10%至10%。 20%。因此,一般兩煎即可達到治療效果,基本不需要第三煎。煎煮完畢后,應將藥渣壓榨,盡量減少藥渣中藥液的殘留量。
時間:一般第一煎藥時間為20~30分鐘,第二煎藥時間為15~20分鐘;補藥第一煎30~35分鐘,第二煎20~25分鐘。如需第三次煎煮,煮沸后煎15分鐘;感冒藥材和芳香藥物第一煎時間為15至20分鐘,第二煎時間為10至15分鐘。
將二至三湯混合,分兩次服用,每次約200毫升。
3、特殊的油炸方法
以藥代水煎法:即將一種藥中劑量較大的藥材分別煎煮,去渣熬湯,然后用汁煎其他藥物。
煎汁法:將需水量大的藥物和需水量小的藥物分別煎煮,濾出汁液,然后混合煎煮濃縮。
濃汁法:將諸藥合在一起煎2~3次。每炒取藥汁300毫升左右,濾去雜質,混合在一起繼續煎煮,濃縮至300毫升左右即可食用。需要注意的是,煎煮時不宜頻繁加水。
4.需要單獨處理的草藥
包括先煎后加藥、藥物與煎劑分開包裹、昂貴的藥物、需要溶解混合的藥物等。
先煎:先煎的目的是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充分發揮治療作用。礦石、貝類、角質藥物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煮。有毒藥物經長期煎煮可減毒或解毒。另外,有些植物藥如天竺黃、藏青果、火麻仁等,只有先煎或長期煎煮才有效。先煎藥物,需先煎煮30至60分鐘,然后加入組藥同煮。
倒扣:倒扣的目的是減少揮發油的損失,防止活性成分分解、破壞。氣味芳香、含有大量揮發油的藥物,以及不宜長時間煎炸的藥物,如鉤藤、番瀉葉、薄荷、豆蔻、砂仁等,應稍后添加。后加的藥物應在第一次煎煮前5~10分鐘加入。進入。
湯劑:花粉、小種子、藥粉等易浮于水面,并含有大量淀粉和粘液。煎煮時藥物容易粘在鍋糊上。旋復花等花朵會因失去絨毛混入湯中而刺激喉嚨。如果引起咳嗽,需要將這些藥物用紗布包裹起來,與其他藥物一起放在砂鍋里煎。
稠化、灌注:有些膠或糖類,如阿膠、龜甲膠、鹿角膠、麥芽糖等,粘度較高。宜加適量開水溶解后加入湯中或溶解于湯中后再服用。
煎代水:一般體積大、吸水量大的藥物,如絲瓜絡、棗心土、金錢草、糯米根等,應先用水煎煮,所得汁液在煎煮前煎煮。
溶解:例如芒硝、玄明散等也可溶解后倒入湯劑中使用。
單獨煎煮:一些名貴藥物,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可以單獨煎煮,將其汁液混入湯中食用。
加生汁:如鮮地黃汁、梨汁、生姜汁、竹汁等,不宜炒,可拌入熟湯。
常問問題
1、假沸騰
有些藥物含有皂甙等成分,如柴胡、款冬、遠志、沙參、牛膝、甘草、桔梗等,這些藥物在低溫下會產生泡沫,使人誤認為水已經沸騰了。這是假沸騰。 。需要注意的是,生水不能完全溶解藥物的有效成分,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煎的時候要攪拌,水沸后關火,這樣可以避免假沸。
2. 砂鍋
泥鍋是指藥鍋底部的藥液變成漿狀。有些藥物的性質決定了它們很可能會引起燒傷。例如,一些膠體或粉狀且易溶解的藥物,如阿膠、鹿茸膠、蜂蜜、焦糖等,應單獨加熱溶解,因為它們容易發生燒焦現象?;蛑苯蛹尤爰逡褐?,趁熱攪拌溶解。如果過熱燒焦,最好不要整片服用,因為可能會變成“毒藥”。
避免藥液沸騰的方法有很多,如下:
徹底清鍋:煎藥前,徹底清除鍋底污垢,防止煎藥時粘附不潔物質。
蓋:如果不加蓋用文火煎藥,上面的藥材會膨脹干燥,下面的鍋也會腫起來。可以通過添加蓋子來避免這種情況。
煎煮方法一定要正確:大米、菟絲子、芫荽子、車前草子等大多含有粘液、樹脂等,如果與其他藥材一起炒,很容易燒焦,所以需要煎煮。油炸前用布包好。另外,龜甲膠等應先溶化后服用,而麥芽糖則可直接服用。針對不同的藥性,采用不同的煎熬方法。煎煮時要適度攪拌,以免燒鍋,同時也可以提高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服用
1. 時間
用藥時間應根據病情確定。
如果病在上焦(心、肺),若想讓藥物停留時間較長,宜飯后服;病在下焦(膀胱、腸),若想藥效更佳,宜飯前服。清熱解毒藥、潤腸止瀉藥、滋補藥宜空腹服用。這時胃是空的,容易吸收。
2.溫度
治療一般疾病時宜溫服。在特殊治療情況下,應采用特殊方式服用。
行氣藥熱則止痛,涼則加重郁;活血、補血、涼血、止血藥物,遇冷則瘀血,遇熱則沸溢。服用解藥時,宜冷服,可使瘀毒易于排出,熱服則可增加毒的消散。
對于熱性性病,宜冷服(如四胡湯),而對于寒性性病,宜熱性散服,以增強藥效。
行血脈、通經達筋骨者宜熱服,收斂固精止血者宜冷服。
解煩、止渴、解暑的藥物宜趁熱服用。緩解外感的藥物多為辛散,具有疏散皮表的作用,宜趁熱服用。
清熱解暑藥物宜冷服。高熱感冒藥宜溫服;治療重感冒的熱藥宜冷服。
3. 用量
中藥湯劑是煎煮2~3次后合液,然后根據臨床需要分次服用,一般每次150毫升為宜。發熱患者服用清熱解毒藥物時,應多加一點液體,以增強藥效;生津止渴的藥物,液體量也要大,可以經常代茶服用。體質好的人要多吃藥,而體質弱的人,比如小孩、重病的人,要少吃藥。一般1歲以下兒童按成人用量1/5服用,1~3歲按成人用量1/4服用; 4~7歲按成人用量的1/3服用; 8至10歲應服用成人劑量。劑量減半; 10歲以上成人可按成人劑量服用。
4. 時代
湯劑一般每日早晚服兩次,清熱解毒藥物每日服3~4次。補液藥早晚各服一次,發汗藥可加服2~3次,藥汁可分幾次少量吞服。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
除了中藥湯劑的基礎知識
每次開中藥的時候
最重要的是仔細遵循醫生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