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從日常用語到科學概念的華麗轉身
編輯
不同的個體、群體或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價值觀念條件下,為滿足自身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各種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征的體系。除這種規范表述外,生活方式概念還有以下兩種情況使用:①僅指日常生活領域中的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征,這是狹義的生活方式,前者則是廣義的概念。②僅指由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等決定的獨特的的生活行為形式,在這個意義上,它等同于生活方式的概念。
研究歷史廣播
編輯
生活方式原本是一個日常用語,從19世紀中葉起,它開始作為一個科學概念出現在學術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時,同時提出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概念。他們指出,在每一個社會生產時代,“都有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一定的生活表現形式,一定的生活方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24頁)。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也多次使用這一概念來揭示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過程,并從中闡述了關于生活方式的重要思想。
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生活方式研究成為世界各國學者關注的焦點。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等西方學者主要關注西方社會人們價值觀念急劇變化和各種生活理想的沖突等現實問題,試圖通過對生活方式選擇的研究來尋找各種價值沖突的答案。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關注的主要話題是新技術革命將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哪些變化,如何建立一種“平衡”的生活方式。
同一時期,蘇聯、東歐國家的社會學家對生活方式進行了廣泛而系統的研究,涉及生活方式理論體系本身的建構,對各領域、各階級、各階層的生活方式,城市和農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培養社會主義新型人的意義,生活方式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生活方式指標體系的建立,乃至生活方式社會學的建構,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和理論探索。
中國學者對生活方式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立足于中國社會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對中國社會生活方式變遷中的各類問題做了大量有益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發表了大量論文,并召開了由中國婦女雜志社、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發起的多次全國性生活方式學術研討會。
基本特征報告
編輯
生活方式作為一個復雜概念,內涵豐富,具有四個不同的特征。
①綜合性與特殊性。與生產方式相比,生活方式在范疇特征上有所不同:生產方式在社會形態層面描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與運動規律,屬于客體范疇,主要涉及物質生產領域;生活方式從社會形態層面可以表現為社會生活方式,從不同群體、個體層面也可以表現為群體生活方式、個體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屬于主體范疇,從滿足主體自身需要的角度看,它不僅涉及物質生產領域,
它除了物質生產活動外,還涉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更廣泛的領域,是一個外延很廣、層次很多的綜合性概念,而任何層次、任何領域的生活方式總是通過個體的具體活動形式、狀態和行為特征來表現的,因此生活方式具有具體性的特征。
②穩定性與多變性。生活方式是一種文化現象,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生活方式有其獨特的發展規律,其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歷史的繼承性。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雖然先后更替過幾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但該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特征卻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重要標志之一。
生活方式的穩定性往往使得它在發展過程中傾向于排斥新的、外來的生活方式。但是,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必然會隨著制約它的社會條件的變化而遲早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是整個社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方式的社會變遷一般采取漸進的方式,但在特定的社會變遷時期,它采取突破性的方式,并以一定的前瞻性方式表現出來。
③社會形態屬性與普遍人性。在不同社會形態下,生活方式總是具有一定的社會特征,在階級社會中則具有階級特征。如奴隸社會中,生活方式有奴隸與奴隸主兩大階級;封建社會中,生活方式有農民與地主兩大階級,等等。另一方面,在非社會形態下,生活方式又具有普遍人性的特征;
a.人類的生活方式不僅具有滿足社會需要的社會屬性,還具有滿足人類生存需要和物種繁衍的自然屬性;
b.同一個民族內,不同階級、階層有著共同的語言、地域、經濟生活、文化傳統及其生活方式,必然形成各階級、階層共同的民族認同;
c.國家之間的交往也形成了人類生活方式的共同規范和標準;
d.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趨同,使得各國、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趨同。這種超越社會制度的共同屬性,使得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生活方式上相互學習借鑒成為可能和必要。
④質與量的規定。人們的生活活動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條件,一定水平的產品和服務消費,這些構成了生活方式的量的規定,其發展水平一般可以用生活水平指標來衡量;對一定社會中人們生活方式特征的描述,也離不開對社會成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使用性質及其在滿足主體需要方面價值的衡量,這些表現為生活方式的質的規定,一般可以用一定的生活質量指標來衡量。只有把生活方式的量的規定和質的規定統一起來,才能全面把握一定生活方式的范疇屬性。
基本分類報告
編輯
可以從多種角度對生活方式進行類型學分析。
①按主體層次不同,可分為社會、群體和個人三種生活方式。社會生活方式是社會全體成員生活形態的總體特征。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不同類型的社會生活方式,有原始社會生活方式、奴隸社會生活方式、封建社會生活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主義社會生活方式。群體生活方式包括階級、階層、民族、職業團體乃至家庭生活方式等龐大的體系。從心理特征、價值取向、人際關系、個體與社會關系等角度,個人生活方式可分為:內向型生活方式與外向型生活方式;進取型生活方式與頹廢型生活方式;獨立型生活方式與依賴型生活方式;進步型生活方式與保守型生活方式等。一個社會、群體或個人的生活方式是該社會中生活方式的一般、特殊和個別表現。
②按照生活方式的不同領域,可分為勞動生活方式、消費生活方式、休閑生活方式、社會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
③按照社區不同,可分為城市生活方式和鄉村生活方式兩大類。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城市人口占比很大,城市生活方式是絕大多數居民的生活方式;發展中國家農業人口占比很大,鄉村生活方式仍占主導地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發展中國家也會相應發展城市化和城市化生活方式。
④按照時代特征,可分為現代社會生活方式與傳統社會生活方式。
⑤按主要經濟形式分為自然經濟生活方式與商品經濟生活方式。
組件報告
編輯
生活方式是生存主體與一定的社會條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征的復合有機體,其基本要素分為生存活動條件、生存活動主體和生存活動形式三個部分。
生存現狀
在人類歷史的每一個時代,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都決定著該社會生活方式的本質特征。在生產方式的統一結構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僅對生活方式具有最終的決定性影響,而且往往對一定生活方式的具體形態產生直接影響。當代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成為推動人類生活方式變革的巨大力量。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及其所決定的社會制度,決定著該社會主導生活方式的社會類型。當代世界存在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與之相對應,也存在著兩種社會生活方式。社會主義生活方式價值目標的提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不同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政治法律、意識形態、社會心理等因素也從不同方面影響著生活方式的具體特征。例如,生活在氣候、山地、地貌等不同地理環境中的居民,其生活方式的風格、習慣和特點就有所不同;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獨特文化背景,也使其生活方式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對于一定社會中的不同群體和個體而言,影響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既有宏觀的社會環境,也有直接生活的微觀的社會環境。人們具體的工作條件、經濟收入、消費水平、家庭結構、人際關系、教育程度、閑暇時間、住房和社會服務等的差異,導致同一社會中不同階級、階層、職業群體和個體的生活方式存在明顯的差異。
生活活動科目
生活方式的主體分為個體、群體(從階級、階層、民族等大群體到家庭等小群體)、社會三個層次。任何個體、群體以及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都是人作為自覺的生命活動主體的活動方式。人的活動具有能動性、創造性的特點,在同樣的社會條件下,不同的主體會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的主體結構中,一定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對人的生命活動起著根本性的規范作用,決定著一個人生活方式選擇的方向;社會風俗、風尚、傳統、習慣等社會心理因素對生命活動也有很強的引導作用,成為影響生活方式的深層力量。個人的心理、生理因素以獨特的方式規范著人的生命活動和行為特征。生活方式主體在生活方式的要素中具有核心地位,尤其在現代社會,個體價值選擇對生活方式形成的規范、調節作用日益加強,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具有明顯的主觀性。
生活活動
生存狀態與生存主體相互作用,必然表現為一定的生存狀態、方式和風格,使生活方式可見而固定。不同的職業特征、人口特征等主客觀因素形成的獨特生活形態,必然通過一定的典型而穩定的生存活動形式表現出來。因此,生活方式往往成為劃分階級、階層等社會群體的重要標志。
現狀和作用報告
編輯
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建立的基礎,是發展過程的起點。沒有物質資源的生產,就無從談起人的生命活動。但是,沒有滿足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需要的生命活動,即一定的生活方式,就無從談起人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整個社會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表明,生產力越發展,科學技術越進步,人所生存的空間和時間就越擴大、越增加,人的主體性在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就越強,生活方式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生活方式研究對于豐富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加強社會學學科建設和多學科綜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于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國家來說,確立新的生活方式是社會主義事業本身的價值目標和整體利益。 對于保障社會協調穩定發展、促進每個人個性全面健康發展、合理組織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實報告
編輯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國際化,“生活方式”泛指人們的物質資源消費、精神生活方式、休閑生活方式等,通常體現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價值取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生活方式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定著個體社會化的性質、水平和方向。生活方式是一個歷史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級、不同職業的人,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它反映在一個人的思想意識上,也會反作用于一個人的思想意識上。總之,生活方式的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因此,社會生活方式通過形成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結構,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和對待社會的態度,體現出一個人的價值觀,也就是世界觀的基本傾向。
即生物的生活方式。是指生物對一定的生境、棲息地、活動類型等要求的行為,以及營養類型、攝食方式、繁殖方式等一切生活習性的總和。各種生物種類往往具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如自由生活、附著生活、寄生生活、浮游生活、群集生活等,各呈現出一定的類型。生物的生活方式在其一生中并不完全相同,通常在發育階段的表現往往比較特殊。所謂一個物種的生活方式,實際上是指整個生活史的生活方式的總體形式。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人們更加強調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因此生活方式一詞的使用越來越頻繁,與世界觀、價值觀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生活方式對人們的消費和社會時尚有著巨大的影響。該詞在時尚或時尚類報紙中出現的頻率略高于其他報紙。
一個人的著裝與他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合適的著裝其實就是適合他生活方式的著裝。每天要上班的白領,要穿西裝打領帶,穿裙子和絲襪;戶外活動多的人,會穿休閑服、牛仔褲;需要出席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人,則需要購買晚禮服。
時代在變,家居理念在變,生活方式也在發生重大變化。精致生活已經成為一種非常主流的生活方式。精致生活是描述注重品味和品質的日常生活習慣的修飾語,屬于人們對生活的心理認知范疇,其內容可以是獨特的個人愛好、事業觀念、情感觀念、生活品質觀念、精神追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也包括住房、衣著、飲食、出行、休閑、運動、事業追求等方面的精致要求。精致生活這種生活方式的出現與品牌的商業行為息息相關。最初,金牌衛浴提出“品味精致生活”的品牌口號,創立“金牌設計、金牌工藝、金牌品質、金牌服務”的金牌標準,倡導精致生活。隨著推廣的深入,精致生活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熟悉,成為一種主流生活方式。
學會發現身邊的美,創造美,擁有美,保持美,然后整理它們,不斷追求,不斷改進完善。追求精致生活,是追求品位、追求舒適的體現,也是心胸寬廣的情操和靜水深流的境界。精致生活講究品位、講究欣賞,講究外表與內涵的統一協調,不僅是外表的精致,更是內涵自然的表達,更重要的是要對生活有成熟、理性的認識。家居生活講究用心,家里的房子可能不是很大,但陳設一定要很合理,裝修可能不是豪華,但一定要很舒適,衣服可能不是名牌,但一定要很得體、很干凈。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就像瓷器一樣,有的裹著華麗的外衣,有的樸素、不起眼。生活簡單自然,心靈自然會追求精致和高雅。
模式管理廣播
編輯
世界衛生組織將影響健康的因素概括如下:
健康=60%生活方式+15%遺傳因素+10%社會因素+8%醫療因素+7%氣候因素
由此可見,生活方式管理是新興的個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策略。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培養,而培養的主動權在人自己。生活方式管理的理念強調個人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生活方式管理通過以下方式實現:
1. 教育
傳遞知識、樹立態度、改變行為。
2. 動機
行為矯正是通過正強化、負強化、反饋促進、懲罰等措施來進行的。
3.培訓
通過一系列參與式培訓和體驗,培訓個人掌握行為矯正的技術。
4. 營銷
利用社會營銷技術來推廣健康行為,創造健康的環境,并鼓勵個人改變不健康的行為。
生活方式管理的核心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長期以來,人們自行制定了一系列健康計劃,執行者有意識、有毅力地執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正在改變。Multi-C、Fitbit等移動生活方式管理工具為人們提供了便利,讓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變得有趣而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