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 點心 西安,這座擁有 7000 多年文明史的古都,到底藏著多少美食寶藏?
西成高鐵從西安北站出發,以最高時速250公里穿越關中平原、秦嶺、漢中平原、巴山山脈,進入四川盆地,與成綿樂城際鐵路銜接,直達成都東站。西成高鐵開通后,成都、重慶又加入了省會高鐵城市的“朋友圈”。西成高鐵的開通,為以西安為中心的大“M”型高鐵網寫下了雄渾多彩的“一筆”。
1. 羊肉湯包子
羊肉湯饅頭又叫羊湯、饃饃,主要原料有羊肉、蔥花、粉絲、腌蒜等,古稱“饃饃”,是西北地區,特別是陜西西安一帶的一道美食,以牛羊湯饅頭聞名,其烹制精細,配料豐富,味道醇厚,肉質細嫩,湯汁濃厚,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回味無窮。因其暖胃、耐饑,歷來深受西安及西北各族人民的喜愛。來陜西的外賓也爭相品嘗,以解饞。牛羊湯饅頭已成為陜西名吃的“總代表”。
2. 肉夾饃
肉夾饃是古漢語“夾肉的饅頭”的簡稱,是中國陜西省漢族特色食品之一,陜西著名小吃。在陜西有使用白雞饅頭的“臘制肉夾饃”、西府的肉騷子饅頭、寶雞的肉夾饃(饅頭里加醋)、潼關的肉夾饃(與白雞饅頭不同,其饅頭外表焦黃,紋路清晰,內部有層次,膨大,皮脆內嫩,熟透,食用時溫度適宜,而老潼關的肉夾饃則是熱饅頭配冷肉,酥脆香甜,爽口而不膩)。
肉夾饃其實是臘肉和白豉兩種食物的完美結合。肉夾饃將臘肉和白豉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將各自的風味發揮到極致。饃皮酥肉香,肥而不膩,回味無窮。臘肉歷史悠久,在我國享有盛譽,與白豉搭配,有中國漢堡的美譽,享譽中外,深受人們的喜愛。臘肉配臘肉,用30多種調料精心制作而成。由于選料講究,火候掌握到位,加上陳湯的運用,做出的臘肉獨具特色,色澤紅潤,氣味芳香,肉質軟糯,爛而不爛,風味濃郁醇厚,別具一格。
3. 油潑拉面(biang biang 面)
陜西油潑拉面條條長條滑溜,口感爽滑。熱油澆在面條上,辣椒的香味夾雜著蒜香、蔥香,輕輕一咬,滿口都是陜西風味。陜西拉面條形制有拉得寬粗如帶的長面,俗稱“biang biang面”,有寬如韭菜葉的細面,有細如銀針的長須面,有粗如筷子的筷形面,有如劍刃的三面面,還有拉成短段的“空心面”。各家做法不一,最后澆上熱油,無論怎么變,不變的是那一個。抓住靈魂,再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口味即可。
阿房宮??站又稱阿房宮火車站,位于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緊鄰灃東新城管委會,是西咸新區和陜西自貿區的重要交通節點,東鄰未央,北接咸陽,它的通車將極大提振西咸地區的交通運輸能力,保障西咸新區高效的經濟活力,是與西安北站比肩的市區重要城市高鐵站。阿房宮站不僅具有重要的交通和經濟價值,而且正如其名稱所暗示的,車站本身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房宮遺址范圍內。來自西南地區的嘉賓乘坐西澄高鐵前往西安,從這里下車,開啟探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歷史文脈的旅程。
1. 涼皮
涼皮是陜西地方特色小吃,故稱陜西涼皮。涼皮又稱“釀皮子”,由唐代涼面演變而來。其面皮選料精細,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色白、薄、亮、軟、嚼、香”著稱,清涼可口,加煮熟的芹菜、黃豆,風味獨特,適宜夏季食用。如今,是關中、西府一帶的重要美食。
在陜西的地方小吃中,“涼皮”是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男女老少都喜歡,尤其受年輕姑娘的喜愛,一年四季都有賣,夏天吃的人更多。西安的大街小巷、陜西的各個鄉鎮,甚至農村,處處都有賣涼皮的。一張桌子,幾張小凳子,就是一個涼皮攤,只要有賣的,人們就會吃。涼皮軟滑,酸辣可口,爽口開胃,它不僅是街頭小吃,也是正式的小吃。陜西各大賓館、飯店、酒樓經營的陜西地方小吃、陜西地方小吃宴席中,都少不了涼皮。
2. 辣丸子湯
丸子胡辣湯是西安回族清真小吃,也是西安人最喜愛的早餐之一。主要食材有牛肉、土豆、蓮藕等。丸子胡辣湯起源于西安,可以簡單的說就是素菜牛肉丸子湯,或者牛肉丸子燉肉,但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湯需要勾芡。湯里有圓圓的牛肉丸子,切塊的土豆、蓮藕、胡蘿卜、菜花、芹菜等。先用牛羊骨熬湯,加入牛肉丸,燉煮,最后勾芡。說起來簡單,但要讓菜不爛熟,又適合美味,是需要技巧的。吃之前淋上一勺店家精心熬制的紅辣椒油,吃完之后,舌尖會有麻麻的感覺(辣椒引起的),微微出汗,渾身舒爽。丸子胡辣湯還有一個雅稱,叫八珍湯。 稱之為八珍自然有些夸張,但這也說明胡辣湯的“含量”頗多。
3. 酸湯餃子
顧名思義,酸湯是餃子最值錢的部分。不過餃子也有好餡的,餡可以是肉、羊肉,也可以是海鮮,以羊肉最受歡迎。一般都是手工制作,現做現賣,特點是餡大、皮薄、肉多,基本就是丸子。捏的時候,雙手合十,用大拇指向內擠,這樣捏出來的餃子形狀就像是帶花邊的疙瘩,所以又叫羊肉疙瘩、大肉疙瘩。另一種說法是,餃子這個名字是近代才有的,當地人原來把餃子叫做疙瘩。西安戶縣有一種地方小吃,叫大肉辣疙瘩,那些疙瘩就是餃子。
西安的夜市近幾年很熱鬧,夜市里的酸湯包也很受歡迎。你看碗里的湯,紅彤彤的,油光滿面的,聞一聞就知道很辣很酸,嘗一嘗,渾身每個毛孔都會冒汗,酸辣得舌頭都打轉了。人們會說:“陜西人怎么這么會吃酸辣?”很奇怪,說起吃酸,人們會想到山西,說起吃辣,人們會想到湖南,很少有人會想到陜西。你知不知道,說起吃酸,秦國不亞于晉國;說起吃辣,陜西人是“不怕辣、不怕辣、怕不辣”三派中的“怕不辣”一派。
在西安,賣酸湯包的攤販和蘭州賣蘭州面的攤販一樣多,外地人只要在大街小巷走一圈,就能看到、聞到。很多賣酸湯包的攤販都有招牌,哪怕只是紅白紙上歪歪扭扭的幾個字,也很大,一眼就能看到。就算沒有招牌,大多也把包湯包的開水鍋放在店門口,經常還會再放一鍋熱氣騰騰的酸辣湯鍋,看得見、聞得著。
鄱陽站原名鄱縣東站,因撤銷戶縣、設立西安市鄱陽區而更名,為西蓉高鐵車站之一。鄱陽站是西蓉客運專線上的車站,也是古都西安首個縣級高鐵站,地處西蓉高鐵進入秦嶺的必經要地。
1. 大辣肉餃
麻辣鯪是陜西戶縣的特色小吃。起源于陜西關中地區,以“戶縣”最為著名。其色香味俱全,油而不膩,堪稱“關中一絕”。麻辣鯪外表裹著一層紅油,配料色澤鮮艷,餡料樸實,肉質酥脆,湯汁酸辣,香氣撲鼻。
2. 秦鎮米粉
秦鎮米粉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辣椒油的制作很有講究。辣椒面要放在優質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香料,用小火反復熬煮,越熬越辣越香,辣椒油也越紅越亮,吃起來酸辣可口,爽口清涼,風味獨特。
3. 戶縣軟面
戶縣的面條軟如腰帶,用它做出來的面條香噴噴、筋道十足、營養豐富,配上韭菜、豆腐干、豆芽等蔬菜,淋上醬汁,香味四溢,保證讓你口水直流,就算不愛吃面條的人,也會忍不住拿起筷子吃起來。
4. 戶縣湯面
白湯面是戶縣著名的面食小吃,被譽為中華名小吃。它與“大肉麻辣”并列為戶縣兩大著名風味,入選中華名食小吃序列。白湯面有點像過橋米線,最主要的是那碗老湯,越老越好吃,醬油色越深,上面還飄著剁碎的香蔥花。吃的時候拿一小筷子面,放入湯里晃一晃,就可以吃了,所以叫“白湯面”。白湯面以農村臊子面為藍本,獨特的制作工藝,上乘的調料,深受戶縣人民的喜愛。“白湯面”面條細而筋道,油湯煎制,酸香四溢。 民間有句順口溜:薄如紙,細如線,在鍋里轉如蓮花,舀進碗里細如絲,吃起來爽滑軟嫩。
西安的小吃實在是太多了,光是為了“吃”,就值得一來又一來。今天就來說說西安的小吃吧。那么,陜西的正宗小吃到底有哪些呢?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1. 桂花糕
桂花糕是西安著名的特色小吃,它色澤金黃誘人,香甜可口,造型別致。經營者把桂花糕做成厚厚的圓形糕,顧客買的時候用特制的刀切開,所以整個桂花糕四周形成一個齒輪形狀,十分壯觀。桂花糕的底部呈褐色,糕體金黃,松軟細膩,是西安人最喜愛的街頭小吃之一(有的地方叫它云南桂花糕)。西安桂花糕色澤金黃誘人,香甜可口。用特制的刀切開,所以整個桂花糕四周形成一個齒輪形狀,十分壯觀,味道鮮美,外形美觀,便于銷售。
2. 金線石油大廈
金線油塔是一道陜西小吃,因外形似金絲纏繞、層層疊塔而得名。此小吃始創于唐代。唐代金線油塔為蒸糕,又稱“油塔”,由唐朝宰相段文昌家的女廚師制作,后流傳于民間。金線油塔經廚師精心改良,加入適量豬油及調料,更講究和面、切絲、盤形,佐以蒜蓉食用。其特點是:軟滑、層多絲細、油而不膩、形似金絲。
金線油塔以面粉、豬油等原料制成,以蒸代烤,制作過程十分講究,先用水將面攪成絮狀,將面團揉硬,再加水揉軟,一會兒后將面團搟成三分厚的方片,加豬油丁、鹽、調和面粉將面卷起,切成一兩長條,再搟成片,切片成條,用手拉開,拉成細線,卷成圓饅頭。蒸鍋上鋪上薄薄一層面皮,再將油塔依次擺好,大火蒸三十分鐘左右即可。吃的時候將蔥段蘸面醬調味,再加杏仁甜醬,風味獨特。在西安,以西安酒家的金銀油塔最為出名。
3. 黃桂柿餅
西安黃桂柿餅采用臨潼特產“火晶柿”和面粉做皮,配以黃桂、玫瑰、桃仁、白糖、冰糖等,以優質豬油為餡,用炭火在鍋中烤熟而成。表面呈金黃色,口感松軟香甜,黃桂香味十足,十分可口。
相傳明末李自成起義,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隨即率軍攻打北京。當時正值災荒之年,糧食匱乏,農民便用臨潼的柿子和面粉烤成餅,供給起義軍。后來,為了紀念起義王李自成,農民每年都烤柿餅。經過多年的改良,柿餅成了西安獨特的風味。
4. 龍須酥
正宗龍須糕是陜西西安的特產,因外觀潔白綿密,細如龍須而得名。龍須糕選用精制小麥粉、白糖、黃油、芝麻等原料,經過七道工序制作,最后拉絲,工藝精密,配方獨特,口感極佳。以粉絲為主要原料,經油炸而成龍須糕。
據說龍須糕在民間流行已有2000年的歷史,因一直是皇帝的御用小吃,所以老百姓就把它稱為“皇帝小吃”。直到清雍正年間,龍須糕才得此名。龍須糕色澤乳白,細絲萬千,層次分明,營養豐富,口感酥甜,酥脆可口,入口即化。相傳,有一天雍正皇帝設宴款待文武百官,御廚當場制作糕餅時,雍正皇帝見他手藝嫻熟,猶如龍舞鳳舞,手中的糖絲潔白細長,猶如祥龍的胡須,便十分欣喜,賞賜了眾妃嬪大臣,并特地將這種糖果命名為“龍須糕”。 從此,龍須糕的名聲就傳遍了大江南北。
5. 增高
甑糕是西安的特色小吃。古時蒸糕用的深鐵鍋叫“甑”,故名。甑糕是西安的特色小吃,起源于周代,歷史悠久。古時蒸糕用的深鐵鍋叫“甑”,故名。甑糕口感松軟細膩。這種甜品小吃由糯米、蕓豆、紅棗制成,煮熟后香氣撲鼻。
增糕軟糯細膩,這道甜品由糯米、蕓豆、紅棗蒸制而成,蒸熟后香氣撲鼻,最底層的米飯滲入了棗子的顏色,呈現出鮮艷的深紅色,最上層是一層蕓豆,呈咖啡褐色,最上層是深紅色的棗泥,最后在棗泥上撒上一層綠色的葡萄干,看上去十分誘人。增糕口感黏稠香甜,吃起來非常飽腹,是當地人常吃的一道美食。
6. 鏡子蛋糕
鏡餅是西安的傳統??小吃,已有幾百年歷史,“小如鏡、圓如鏡、厚如指”是對其最恰當的形容。
鏡餅是另一種與粽餅截然不同的傳統小吃食品。鏡餅色澤潔白細嫩,形狀小巧圓潤,形似一面小鏡子,故名“鏡餅”。鏡餅選用優質糯米粉,放入小木籠內,再配上各種配料蒸制而成。潔白的餅面上點綴著紅、綠、黃色的糖粒,色澤清新誘人。吃的時候沾上黑芝麻,刷上玫瑰醬,散發著莫名的清香,遠遠就能聞到。口味有草莓、藍莓、哈密瓜、菠蘿、蘋果、玫瑰、沙拉、香辣等多種,入口軟糯,香甜可口,口感極佳。
7. 腌制果凍
鹵涼粉也是回民街著名的小吃之一。這種陜西風味小吃爽口可口,是一道很有地方特色的小吃。鹵涼粉是夏季食品,因為它的調料口味辛、酸、辣、香,性涼,適合當地人的口味,所以成為當地人喜愛的美食。
涼粉也與時俱進,最初只是將饅頭浸泡在涼粉中,配上各種調料,或單獨食用(即只吃湯汁和涼粉),到現在,經營者又加入了茶葉蛋、皮蛋等,再配上酸梅湯、磚茶,讓原汁原味更加美味。
8. 炸涼粉
炒涼粉色澤潔白,晶瑩剔透,口感細嫩爽口。有詩贊其:“冰涼如魚,晶瑩爽口。味道濃淡隨你,涼而不酸。”涼粉的種類很多,是用豆類、大米或山藥中的淀粉,加適量水稀釋成糊狀,煮熟后凝結成塊狀,俗稱“涼粉”。如豌豆粉、綠豆粉、山藥粉等,口感爽滑,香氣撲鼻。
炸涼粉在很多集市、小吃攤(多為推車)都有售賣,普通家庭也有制作。涼粉以紅薯或綠豆淀粉為原料,配以豆瓣醬、蔥姜蒜、麻油,制成,性熱、鮮、香、嫩,涼粉滑而不碎。做法是將淀粉加水調成稀糊狀,加開水至糊熟后放涼,即成涼粉。炸涼粉以涼粉為主要原料,配以豆瓣醬、蔥姜、麻油,制成,性熱、香、鮮,不糊。
9. 蜂蜜涼粽子
蜂蜜涼粽子是西安、關中、陜南地區獨有的夏季流行食品,也是西安回民街特色清真食品之一,回民街隨處可見蜂蜜涼粽子攤。蜂蜜涼粽子形似菱角,潔白如玉,爽口爽口。吃時用絲線或竹刀切成小塊,盛入盤中,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漿,吃起來軟糯涼爽,香氣撲鼻,清爽可口,別具一格。每當夏季來臨,在古城西安,就有一款完全用糯米制作的避暑小吃——蜂蜜涼粽子,既不包餡,也不塞果品。
10. 泡泡油餅
泡油餅色澤白中帶黃,油脂晶瑩剔透,猶如薄紗蟬翼,口感香醇,風吹口中化,張口即散,酥軟潤澤,余味悠長。
泡泡油餅看上去不錯,吃起來也不錯,但是做起來并不容易。首先面團就不是普通的面團。在開水中加豬油,使油水融合在一起,然后倒入面粉,用鏟子不停地攪拌,當油和面粉混合成絮狀時,面粉基本就熱了。把熱面粉攤在桌上冷卻,然后加冷開水反復揉搓,直到變成柔軟的面團,面團就做好了。炸餅的時候不要太急,油溫不宜過高,要及時將餅在鍋里翻動,當表面慢慢冒出氣泡時,輕輕地推到鍋邊。炸好的餅白里透黃,表面布滿蓬松的氣泡,鼓而不扁,張口即散,入口即化,酥脆濕潤,余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