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幼兒園心理問題兒童增多,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探討
近日,廣州一位幼兒園老師向羊城晚報記者透露,與十多年前相比,現在幼兒園里有“心理問題”的孩子明顯多了——幾乎每個班都有多動癥、感覺統合障礙、注意力問題。幾十年前,幼兒園里只有一兩個孩子。有“心理問題”的孩子真的越來越多嗎?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作為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我們能做什么?
孩子問題映射家庭教育問題
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自控力差、缺乏自信、過度敏感、惡作劇、攻擊性……這些常見的心理問題卻被很多家長選擇性忽視。
廣東省心理學會秘書長、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陳彩琪提醒家長,當孩子出現莫名的主觀情緒喪失或社會適應能力出現障礙,如融入困難等群體中,家長應警惕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礙。 。
是什么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為什么一線老師會看到這么多有“心理問題”的孩子?
“我們不能只談‘心理問題’,事實上,很多孩子與正常人不一樣的原因都是先天和后天的教養造成的。”泰康路幼兒園副園長林敏對此深信不疑。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教研室主任蔡麗滿教授直言:“孩子的心理問題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問題。”
蔡麗曼教授從事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相關項目。他長期接觸和觀察大量的孩子和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問題有很強的發言權。在她看來,現在的孩子承受著來自大人的太多壓力。比如,父母工作、生活中的所有焦慮都會有意無意地傳遞給孩子。有些家長缺乏正確的教養觀念,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一味地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這種焦慮也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他們的孩子。
蔡利曼在研究中發現,一些家長雖然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但缺乏與孩子有效溝通、陪伴孩子游戲的能力。如果只有學習知識的目的,沒有良好和諧的互動過程,這種結果導向勢必會造成焦慮,使父母與孩子很難建立和諧的情感聯系,最終影響孩子的成長。孩子的安全依戀感。
蔡麗曼指出:“教育的核心是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適應社會、心理健康發展的首要前提。”
與蔡麗曼類似的還有心理咨詢師周博士。周醫生多年來一直工作在兒童心理咨詢第一線,接觸過許多有異常行為的兒童和家庭。她觀察到,如今大量孩子的社交表現與年齡發展不匹配,人際溝通能力存在滯后。這與與成人接觸過多、與電子產品接觸過多、與同齡人接觸過少有密切關系。
“家長給孩子上很多課程,都是有目的的,為了考試,為了參加比賽,這完全違背了孩子心靈發展的規律。當我們都以目標為導向時,自然就沒有機會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探索我們自己。”周醫生說道。
居家配合決定干預效果
記者了解到,2017年,廣東省育才幼兒園第二醫院(以下簡稱“省育才二院”)啟動了幼兒心理咨詢項目和感統訓練項目,設立了心理咨詢室、沙盒游戲室和感覺統合資源室。通過心理沙盒游戲、感覺統合訓練、家長訪談等方式,幫助找出孩子心理行為問題的根源,并及時干預,改善感覺統合障礙。省二育才學院醫生鄭醫生告訴記者,每學期都有近50名孩子因此受益。 “這個項目很受歡迎,想要參加還得排隊。”在項目運作過程中,鄭博士發現,家長是否配合直接決定了干預效果。她給記者講了兩個例子。
案例一:幾年前,剛入園的小班小朋友小A,根本坐不住。上課時,他“滿教室飛”。他不僅不聽指令,還打其他孩子。小A的實力實在是太強了,連老師都攔不住。經過幼兒園與家長溝通,家長選擇帶孩子去專業機構進行干預。短短一年時間,孩子的情況有了很大的好轉。到了高年級的時候,孩子們就和其他孩子沒什么區別了。
案例二:曾經有一個孩子剛進入幼兒園,不會說話,不會自己吃飯,不聽老師的指揮,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老師認為孩子的行為需要家長關注,建議家長尋求專業機構的干預。但家長們認為,孩子只是說話晚,老師對孩子有偏見,沒有聽取幼兒園的建議。事實上,孩子晉升上流社會后,仍然不會說話,不能自己吃飯,也沒有停止穿尿布。小班存在的問題并沒有消失。
全納教育,我們準備好了嗎?
融合教育已成為當今社會教育發展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之一。所謂全納教育,就是把身心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和普通孩子放在同一個教室里一起學習,而不是把他們分開在孤立的環境中。當全納教育的大門打開時,學校和家長準備好了嗎?
在理想的融合教育中,普通學生和有特殊身心需要的學生相互尊重、相互接受、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學校有政策支持、資源充足;教師具有先進的融合教育理念和知識;家長才能真正從心底接受孩子,正視孩子的缺點,克服各種心理障礙,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
但現實是,這些與常人不同的孩子往往需要老師獨自照顧。然而,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全納教育課程設置有限。教師專業能力不足、人手不足,往往只能保證特殊兒童和其他兒童的照顧。安全。要真正實現融合,對高校的人才培養、幼兒園的資源、教師的能力、家長的素質都是不小的挑戰。
蔡麗曼說:“好的幼兒園不僅是課程建設得有多好、環境有多優美,更重要的是能夠和家長一起成長,這就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