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關羊湯:山西傳統(tǒng)風味小吃,歷史悠久,營養(yǎng)豐富,制作方法詳解
壺關羊肉湯是上黨著名的傳統(tǒng)小吃,歷史悠久,久負盛名。與山西雁北地區(qū)的羊肉湯、晉南地區(qū)的羊肉湯包子并稱為山西羊肉湯三大流派。與其他“兩湯”相比,壺關羊肉湯別具風味。壺關羊肉湯是全羊湯:頭蹄下水椒,餃子丸子,燉肉。是“肉菜干湯巧妙結合,一碗湯含全羊”。由于營養(yǎng)豐富,民間有“冬天喝它”的說法。羊湯可以驅寒、暖身、增加營養(yǎng)。天熱喝羊湯可以暖胃、止瀉、消腹脹。”
壺關羊肉湯的做法
工藝材料
全羊肉、羊雜碎、羊骨、羊血、花椒、八角、面粉、淀粉、蔥末、姜末、白蘿卜末、小茴香、精鹽、兩足、高良姜、桂枝、桂皮、豆蔻、白山藥各適量。
壺關羊肉湯的做法
1、取新鮮羊肉,切成每500克約60塊,放入砂鍋內,加水和調味料,煮。
2、原湯中加入羊雜、羊骨(搗碎),將羊肉煮至乳白色。
3、羊血(俗稱頭肉)是羊湯中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血液質量必須良好,不能有蜂窩狀,否則達不到質量要求。
4、用羊肉末2.5公斤,淀粉2.5公斤,炒花椒八角粉,姜末,蔥末,細撒,少許堿,加溫水3.5公斤(夏季比例為20%) ,冬季60%,春秋40%)攪拌均勻成糊狀。整形后放入盆中拌勻30分鐘,形成餡料。鍋中熱油,放入羊肉丸子炸至金黃色,撈出。熬羊肉湯時,將干肉丸放入一鍋熱水中煮至軟后加入湯。
5、用羊肉500克,白蘿卜1公斤作為餡料。白蘿卜先用沸水焯一下,冷卻后切塊。然后加入適量的碧波、桂枝、肉桂、豆蔻、白山藥原液攪拌成餡,再加入蔥末、蒜末、姜末等佐料。將面粉和成面團,搟成面團,包入餡料包成餃子。
6、煮羊肉湯的同時,煮餃子,吃湯里的羊肉、丸子、羊雜和餃子。顧客可以選擇是一起吃還是分開吃。
壺關羊肉湯的特色
壺關羊肉湯具有湯味濃郁、餃香肉嫩、發(fā)汗散寒的特點,營養(yǎng)豐富。
壺關羊肉湯的一大特色是強調品嘗全羊,即一碗湯必須包含七八個羊肉餃子,三到五個羊肉丸子,幾塊燉肉、血條、肥肉和頭,蹄、口條和胃。 、腸、心、肝、肺、腰等內臟切成條或塊。除了羊皮,什么都有,連羊骨髓都是老湯熬的。
壺關羊肉湯的另一個特點是講究老湯。每家羊湯館除了主鍋外,還有一個專門用來燉羊骨架、羊塊的大砂鍋。此鍋從中秋熬湯到次年清明期間,都坐在火上,邊舀湯邊補湯。 。
第三,最好的搭配是吃羊肉湯和黃蒸湯。黃子是用小米、面包、豆沙、棗泥等制成的饅頭。它很軟、很甜、很粘。
壺關羊肉湯的歷史
相傳曹操北伐壺關時,護將高干到達壺關縣太行山大峽谷。他缺人缺馬,缺糧缺炊具。天寒地凍的時候,突然來了一位老人,帶著一大群山羊。饑餓的曹軍宰殺了山羊來熬湯。吃完頓覺神清氣爽,一口氣登上了太行山頂。從此,曹操煮羊的方法就在壺關民間流傳開來。
到元代忽必烈南征時,壺關羊湯已由郭氏傳入中原。袁冰嘗了郭老師煮的羊肉湯,頓覺神清氣爽,連連稱贊。至此,郭氏羊肉湯已家喻戶曉。
這樣的傳說雖然無從考證,但壺關羊塘有“起源于魏晉,流傳于元明,盛于清末,而今之稱”的說法。
1897年,壺關羊肉湯制作技藝始于壺關縣古托村郭氏家族。第一代傳人郭有澤在壺關縣燕子池開設了“德興羊肉湯館”。他采用多種名貴中藥材作為調料和獨特的制作秘方,提高了羊肉湯的品質。后來,通過口口相傳、手把手教,羊肉湯的制作技藝又傳給了兒子郭玉成。 1939年,“德興羊肉湯館”招牌改為“郭氏羊肉湯館”。 20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郭氏羊湯館并入當時的民兵招待所(今壺關縣賓館)。 1982年,郭玉成重操舊業(yè),在壺關縣再次開設“郭氏羊肉湯館”,并將郭氏羊肉湯制作技藝傳授給四兒子郭國芳。 1992年,郭國芳接手了父親郭玉成經營的“郭氏羊肉湯館”,成為新一代掌舵人。
壺關羊肉湯哪家最好吃?
壺關郭的羊肉湯。壺關羊肉湯是長治當?shù)刂膫鹘y(tǒng)美食,郭氏羊肉湯就是代表之一。
郭氏羊肉湯制作技術是在繼承傳統(tǒng)手工藝“整形、宰殺、褪色、修整、洗、煮、煮、燉、炸、斬、包、舀”的傳統(tǒng)十二種方法的基礎上,精制而成的“準備”的方法。二料三火煮、燉的烹調手法。它的最大特點是一碗湯里有整只羊,即一碗湯里有燉羊肉、頭肉(羊血)、羊頭肉、心、肝、口條、牛肚切成條狀、片狀、片狀。連羊骨髓和20多種祖?zhèn)髅刂剖巢亩际窃诶蠝锇局频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