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歲男孩地鐵站女廁上廁所引爭議,家長應加強性教育
近日,黑龍江哈爾濱某地鐵站女廁內,一名北京女子發現一名6歲左右的男孩站在里面上廁所,立即提出質疑。隨后,孩子家長聲稱女子傷了男孩的心,封鎖女子并要求道歉,雙方在廁所發生爭吵。 1月31日中午,涉事女子高女士(化名)針對此事向積木新聞記者表示,她當時感到害怕和尷尬,希望男孩父母能夠道歉。
當事人微博截圖
對此,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華大基因新家長教育研究院院長鄭曉邊表示,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規范孩子的性別角色意識。
被罵女子要求男孩父母道歉
1月30日晚,一名疑似該女客戶的北京網友在微博和抖音上發帖描述了事情經過。 “我走進地鐵站的廁所,打開一扇敞開的門,發現一個男孩站在坑里。我很害怕。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女廁所。’”你是?” “小子,你不能去女廁所。”我自始至終都沒有對孩子說過任何侮辱性的話。然后我就去隔壁廁所,孩子連哭聲都沒有……他媽媽把我堵在廁所里。他們一開始甚至不讓我出坑,并要求我道歉……”
當事人微博截圖
在另一篇博文中,這位女士提出了三個問題。一個問題是,為什么6歲男孩的父親也在地鐵站,卻被母親帶去女廁所?第二個問題,即使可以帶進女廁所,媽媽是否需要履行監護人的職責,陪在坑口,告知進來的人,坑里有一個男孩(孩子沒鎖門)?第三個問題,孩子的母親辱罵提出問題的人近半個小時。成年人就一定要甘心挨罵嗎?
在網上流傳的視頻中,一名女子要求道歉。她旁邊站著一個小男孩,說自己6歲了,她旁邊還有其他人。
1月31日中午,在微博和抖音上發布此事的網友高女士(化名)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她就是進入女廁所時遇見男孩的人。幾天前,她去了哈爾濱。 1月26日下午3點左右,她進入哈爾濱地鐵2號線尚志街站,準備乘坐地鐵搭乘當天下午4點20分返回北京的高鐵。
當事人微博截圖
“我進廁所后,看到一個坑的門沒有鎖,我以為里面沒有人,但當我打開門時,我突然看到一個小男孩站在坑里。我一開始感到害怕,然后其次是尷尬。”高女士回憶,她告訴小男孩,這里是女廁所,男孩不準進來。后來,孩子的母親從另一個廁所趕來,稱兒子被她罵了,并叫來了其他家人要求她道歉。
“我從來沒有罵過那個小男孩。”高女士說,隨后,地鐵站的工作人員過來將男孩的父母拉走,隨后她就坐上地鐵趕往火車站。她差點錯過火車。由于時間緊迫,她沒有報警。回到北京幾天后,她仍然心情郁悶、難受。她希望男孩的父母能夠向她道歉。高女士表示,她可以理解家長帶孩子出去照顧孩子的心情和困難,但家長也應該體諒別人的感受。 6歲男孩應去男衛生間,不宜進入女衛生間。
(雙方提供)
極目新聞記者找到了疑似男孩母親的抖音賬號,但處于私人環境,無法留言。
1月31日上午,吉木新聞記者撥打了哈爾濱地鐵服務熱線。該接線員表示,對此事并不知情,并已將記者的提問記錄下來,轉發給相關部門予以答復。截至發稿,極目新聞記者尚未收到回復。
哈爾濱市公安局工作人員也證實了這一消息,并表示正在了解此事。
專家: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
網友們也紛紛議論這件事。有網友表示,由于并未在現場,不知道具體事件,簡單查看疑似涉案網友發布的事件,發現孩子的母親帶著一名6歲男孩女廁所確實會給其他使用廁所的女性帶來尷尬和不適。家長仍應正確引導男孩去男廁所大小便。
評論此事時,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華大基因新家長教育研究院院長鄭曉邊告訴極目新聞,這起事件反映了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涉及到孩子的性教育和健康成長。
鄭曉邊教授表示,與成人相比,兒童確實對規則、界限和他人感受有模糊的認識,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性別認知和界限感應該被抹去。男孩已經6歲了,應該已經有一定的性別意識、規范和行為要求。在孩子3歲進入幼兒園之前甚至3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培養和引導孩子的性別角色意識,一定要正確教育孩子。性教育。
“有些家長,尤其是媽媽,非常溺愛孩子,總以為孩子還小,上女廁所就帶著孩子,其實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鄭曉邊教授說,從他進幼兒園開始,就有男學生和女學生。學生,包括家長和老師,需要規范孩子的社會行為,如男生上男廁所、女生上女廁所、男生站著小便、女生蹲著小便等,積極培養孩子的性別角色認同。
鄭曉邊教授表示,孩子通常是由母親照顧的。媽媽帶著幾歲的男孩去女廁所,看似一件小事,但會在一定程度上誤導孩子,讓孩子產生錯誤的性別觀念,讓男孩誤認為自己是自己的孩子。已進入女廁所。看似沒錯,但不利于孩子性別意識的健康成長,而且也忽視了廁所里其他女性的感受。
同時,鄭曉邊教授呼吁家長依法撫養孩子,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家長應積極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關注孩子的品德、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素養、行為習慣等,加強培養、引導和影響,從小規范孩子的性別角色行為。年齡,促進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