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船菜:流淌千年的水上筵席,吳王開創宮廷船菜之風
船菜,顧名思義,就是在船上烹制、享用的宴席。
昔日的蘇州河網密布,水運發達。船是唯一的出行方式。官員、富商、富貴賓客常攜酒泛舟水上。于是,在船上吃飯就成了一道美味。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流淌了千年的“水上盛宴”。
武王泛舟太湖,開創宮廷船菜之風
吃船菜不僅是美味,更是一種樂趣。
事實上,蘇州在船上提供菜肴的歷史由來已久。相傳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武王夫差與西施在太湖上乘龍舟宴,開創了宮廷船上上菜的風潮。石湖看月,徐江看日。 “尾艙內有爐灶,備有酒茶佳肴供客人點用。”試想,明月泛舟湖上,手中有酒,桌上有佳肴,身邊有美女。這就是生活!
唐代,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招工疏浚河道,修筑白公堤。從此,山塘直通虎丘,游覽虎丘就成為世代相傳的經久不衰的民俗,也促進了蘇州船菜的發展。
當然,船菜的興盛也與蘇州船女有關。古代蘇州花船生意興盛,船女多半能出入廚房。游客可以乘坐花船欣賞美麗的風景,品嘗美味的食物,這是陸地餐廳難以享受到的。
2 明清時期,船菜更加流行并受到推崇
明清時期,蘇州極其富裕,經濟文化繁榮,船菜也盛行。當地商人經常在游輪上設宴,邀請“吳商”洽談業務。文征明、唐伯虎等人都有品嘗船上菜肴的故事。
當時,著名的山塘河集中了沙水船、輕船、快艇、游船、雜耍船、上游船等十余種。飛沙船、輕船、游船等都有“廚房”。綠園的一日兩餐都是在船上吃的。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蘇州船菜逐漸形成了專門的菜系流派,并且日趨精致,形成了獨特的口味特色。清代學者西溪山人在《吳門畫舫錄》中贊道:“吳門食單之美,乃舟中之最”。
3船菜,蘇式精致生活的縮影
根據船的大小和可容納乘客的數量,分為四椅、六椅和八椅。較大的游輪可容納三個座位舉行宴會,較小的游輪可容納一個座位。船菜不需要炒、炒,而是通過蒸、燉、燜、煨等方法加工而成。
而且,它還有自己的一套不成文的精致流程。
傳統的船餐通常由四對冷盤、兩道炒菜、兩道湯、五道主菜、點心和四個小碗組成。從冷菜、酒菜開始,然后是熱炒菜,中間有小吃,最后是主菜,最后往往有魚,以表達“吃飽有飽足”的感覺。 ”。太湖三白、烤銀魚干、涼薺菜、八寶鴨、荷葉蒸肉、西瓜雞等都是當時著名的船菜。
陶文宇注重的不僅僅是菜品。陶文宇記錄了一份船菜菜譜。單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其精致的風格。糕點有玫瑰松仁石榴糕、薄荷棗糕、蟠桃糕等。糕點有眉毛糕、水晶球糕等。主要菜肴叫竹園雨潤、翠地春曉、星空、赤壁遺物等,這或許也是文人尋詩的問題。古代災難性思想的源頭之一。
民國時期,船菜開始在老百姓中流行起來,老百姓偶爾也會嘗試一下。那時的船菜都是慢慢煮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小菜,經得起慢慢品味。當時的船菜無不體現了蘇州人精致的“蘇式”生活。
1935年石湖船菜丨顧公碩攝
船上宴會價格昂貴。據作者鮑天笑在《衣食住行百年變遷》一書中記載:“一日乘船、一餐,以及各種賞賜、開支等,全靠主人的賞賜。”小氣的人至少也會給八塊錢,有錢的人可以給一百多塊錢。”當時,閶門、胥門等地河邊停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花船,為客人掃墓、春游做準備,船上還提供便餐。
川甸,蘇州船菜的亮點
蘇州船菜是一桌船菜中不可缺少的點睛之筆。船上小吃選料精良,制作精美,味道極佳。它們小巧玲瓏,兼具觀賞美感和美食品味。可以說是蘇州小吃中的陽春白雪。
船糕點一般分為粉紅糕點和糕點糕點。糕點糕點多以米粉為原料,用天然植物色素著色,形狀如花、草、魚、蟲、鳥、獸等。船單的甜餡有玫瑰花、豆沙、糖油、棗泥等,咸的有火腿、蔥油、雞肉等。一般動物品種用咸餡,植物品種用甜餡。單看造型,簡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船點的制作更注重廚師的“手藝”。各種武器的熟練運用和精湛的工藝,是暢游百丹世界的基礎。可以說,串點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食物,而是更高層次的審美品味和生活品味。
如今,船只已不再是主要交通工具。雖然蘇州的河里游船仍然不少,但大多是機動化的,噪音較大。除了欣賞美景,最多只能品茶。船上的蘇州船菜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