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視塔的建設工藝及 20 世紀 70 年代上海建工局的發展
(封面故事:上海電視塔,位于南京西路與青海路交匯處,于1973年竣工,電視塔總高210.5米,塔高150米,施工人員采用地面拼裝、整體校直的方式上部53米天線采用塔中心升降機的工藝榮獲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
【阿健講故事·第10集】
創業之旅·南北戰爭的工匠精神
20世紀70年代,上海支持的外資建設和大量本土建設項目開始呈現出“高、大、深、重”的特點。工程投資和體量增大,基礎開挖深、結構復雜、設備精良,施工難度加大。上海市建設工程局引進并制造了25噸至120噸塔式起重機、數十噸至數百噸汽車、履帶式起重機、混凝土攪拌輸送設備等成套設備,現代化建設快速提升。運營能力。 。在房屋建設過程中,施工人員攻克了超大型、重型結構制作和吊裝的多項難題,形成了裝配式單層和多層工業廠房、中型硅酸鹽砌塊住宅、全尺寸現澆房屋等。 -現澆外砌體和內砌體現澆、外掛等施工體系,滑模、升板、全現澆、全組裝現澆、現澆等施工技術-就地推廣柱預制梁、板。
四十年前的上海
屋架整體吊裝
1970年,上海文化廣場全面修復,內部拆除柱子,首次采用大規模金屬網格屋頂建筑。
網格重270噸,呈扇形,整體吊裝,可空中移位安裝。
上海體育場位于漕溪北路與中山西路交匯處。 1975年竣工。體育館總建筑面積47800平方米。屋頂結構為圓形鋼框架結構,直徑124.6米,重600噸。它安裝在 36 根鋼筋混凝土柱上。施工時采用地面拼接,然后用多根“獨腳桿”和絞車將整體吊到空中,然后將整體移到柱子上。該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大會獎。
塔桅起重機
1970年左右,在塔式起重機上安裝了桅桿式起重臂,形成塔桅式起重機,提高了起重機的應用范圍和起重噸位。
施工人員利用塔桅吊裝設備吊裝了上海造船廠車間20-40噸的混凝土柱和上海鋼廠一號車間的混凝土屋架等工程。
改革開放
全面創新
1978年以后,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上海的城市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隨著大型公共建筑的不斷增多、鋼結構的廣泛使用、新型建筑裝飾材料的普及,上海市建設工程局也自制并配備了大量新型施工工藝所需的設備,如自升式、內爬式塔式起重機和載人塔式起重機。上海施工人員還針對不同結構創新了大模板、臺架模板、爬升模板等施工技術,實現了混凝土的系統化集中攪拌、運輸、泵送。
上海賓館位于烏魯木齊北路與華山路交匯處,于1982年底竣工,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主樓共26層,高91.5米,打破了國際建筑高度紀錄。稱霸上海48年的酒店。施工中采用了型鋼組合模板、臺模、泵送混凝土、分段附著懸臂腳手架等新技術。
上?;疖囌?,又稱“新客運站”,是20世紀80年代全國最大的客運火車站。建筑面積52500平方米。主體結構按地震烈度7級設防,跨7個平臺。工程主體采用鋼筋混凝土部分預應力框架結構和大跨梁板鋼屋架。工程于1984年9月開工,1987年1月竣工。
上海商城位于南京西路銅仁路,是上海較早的中外合作建設項目。建筑面積18.5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高164.8米。由美國波特曼設計事務所和華東建筑設計院聯合設計。施工過程中,上海建工采用了自升式爬升模板、懸臂腳手架等新技術、新管理方法,以及規范的現場管理。該工程于1988年1月15日開工,1990年4月23日竣工。
華亭賓館位于漕溪北路與中山西路交匯處,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高層建筑,建筑面積8.3萬平方米。該項目主體建筑呈弧形。在剪力墻結構施工中,上海建工采用了型模板、泵送混凝土等技術。觀光電梯管結構施工采用管模板和液壓爬升模板技術。該工程于1983年8月1日開工,1986年6月30日交付使用,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首屆“魯班獎”。
下一期預覽:
【南北戰爭的創業之旅·奔赴三線建設】
1964年,中央決定集中開展國防工程和后方工業基地建設,俗稱“大小三線”建設。上海市建設工程局派出精銳戰士奔赴三線建設第一線,建設多個工程。
往期回顧:
阿建的故事·建設往事
每周二相聚,重溫這座城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