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清邁的粉,為何讓人流連忘返?
我最喜歡做的事是在街邊吃一碗面
我們到達清邁時已是晚上,街道和房屋一片模糊,唯一能聽到的聲音就是嘈雜的警報聲和擁擠的車流。從機場到酒店只需要一刻鐘,所以這座城市顯得很小。
我們沒有吃晚飯,酒店工作人員,一個說話含糊但熱情的老頭,用英語和手語給我們推薦了一個不錯的夜市。那是一個露天的小吃攤市場,燈光昏暗,簡樸而擁擠,熱氣騰騰的小吃車沿街排列,賣烤肉、面條、芒果糯米飯、鮮榨果汁、豆?jié){和油條。不過油條不像中國的油條那么長,而是像扭油條一樣短。
本來計劃是先吃一碗牛肉面湯底,再喝點豆?jié){和油條,最后吃點芒果糯米飯當甜品,結果只吃了一碗面,份量不多,碗底只有一團米粉,上面放著幾片薄薄的牛肉和幾顆魚丸,不過連湯都喝了,所以感覺有點飽,最后只勉強喝下半碗豆腐腦。
那是我第一次在清邁吃米粉,從此就愛上了米粉。縱使美食萬千,也比不上一碗米粉的誘惑。牛肉米粉、叉燒米粉、魚丸米粉、冬陰功湯米粉我都吃過。
所謂米粉,確切名字叫“粿條”,是潮汕人來到泰國時帶來的食物。跟米粉一樣,都是用米糊做成的,但比米粉略硬、略粗,形狀有寬有窄。但我分不清它們的區(qū)別,吃的是它的樸素形態(tài)和刺激口感。
每張桌子上都放著一個四格的調料盒,里面裝著四個玻璃杯,分別盛著干辣椒粉、碎花生、紅糖、浸泡在魚露和白醋里的青椒圈。這是清邁人日常口味的寶盒。一碗清湯米粉端上來,當這些調料一一加入,爽口開胃,酸甜辣,足以讓你汗流浹背鼻涕泡泡,喊著再來三碗。
我們在郊區(qū)的一家小店吃飯,一碗冬陰功米粉配上印度甜煎餅,很滿足。我們還在一家街邊小攤吃飯,里面全是當地人,除了面條,還點了一盤烤肉。冰水不夠,就加了點冰塊,吃得更滿足。不過我最愛的還是街邊小攤。
隨處可見的米線攤,擺在人行道邊,三四張折疊桌,幾張塑料凳,一碗湯,兩片肉,幾個丸子,鍋里冒出的熱氣,從胃里一直充盈到心里。
在 7-11 便利店“刷卡”
據說,清邁有近千家7-11便利店,老城區(qū)每隔500米就有一家。
每天去7-11買早餐是固定的程序(寫這句話的時候突然有種錯覺好像自己在那里生活了很久)。我們在7-11買面包、泡面、巧克力、各種飲料。酸奶品種多,口味齊全,還有0脂肪的選擇。還有平價小罐速溶黑咖啡,不到40泰銖一瓶,瓶子小巧可愛,特別適合旅行,口感比雀巢略勝一籌。
入鄉(xiāng)隨俗,啤酒必不可少。泰國啤酒主要有三大品牌:Chang(大象)、Singha(老師)和Leo(豹子)。我們買了前兩種,在涼爽宜人的夜晚坐在泳池邊喝。
其實原本的想法是,夜幕降臨的時候,我們在泳池里游一圈,游累了就上岸開一罐啤酒。但夜深了,水又冷,游泳就成了形式,唯一的主要活動就是喝啤酒。一個挺著啤酒肚的外國男人站在水里,一動不動,也不游泳,一直看著手機。他這么胖,大概不怕冷吧。
比起“Lion”,我更喜歡喝“Elephant”。
沒在清邁喝過咖啡,怎么談文學?
喝咖啡這件事大概是這里絡繹不絕的外國人造成的。西方背包客喜歡去東南亞,那里溫暖、貧窮、原始,文化完全不一樣,適合旅行、適合生活。于是大街小巷里遍布咖啡館,每一家都更加文藝清新,充滿情調。
錯過了那家世界排名第六的傳奇咖啡店,我們在寧曼路閑逛,在一家紀念品店買了兩張印著大象的書簽,出來的時候看到對面一家店前圍滿了人,平時只有在火鍋店前才會看到這樣的人潮,怎么會想到這是家咖啡店呢?
我們也沒有去藝術村里的藝術咖啡館,這個叫Baan Kang Wat的藝術區(qū)遠離喧囂,靜靜地坐落在古城西郊,由十幾棟獨立的木屋組成,綠草如茵,后院有一片生機勃勃的菜園。
十幾位當地藝術家駐扎在這里,制作陶器、開畫廊、賣布料、做飯,每個人都接受自己的命運,順其自然。墻上的公告牌上寫著本周末將舉行一場搖滾音樂會。
最后我們走進了隔壁一家簡樸安靜的小店,店里只有幾個客人,泡咖啡的女孩面帶微笑,輕聲細語地說話,這里的人都那么溫和有禮,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信佛,所以都心平氣靜,沒有絲毫的急躁。
咖啡不貴,一杯才幾十泰銖,在國內還不到十塊錢,味道也不錯。最珍貴的是心里什么都沒有,涼風徐徐,不妨拿出畫筆,把這些瞬間畫下來。
哪家按摩店最好?
吃夠了米粉,喝完拿鐵,就到了充分按摩的時間了。
清邁的這家按摩店有著濃厚的宗教氣息,門口矗立著一尊石佛像,小池塘里一朵小蓮花靜靜地綻放,走進店里就能聞到淡淡的沉香香味。
我換上寬松的衣服,躺在沙發(fā)上。沒過多久,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女技師走了進來。她的手指柔軟如棉,卻又有力,仿佛伸進我的肉里、骨頭里、肌腱里,撫平每一處緊繃的地方,拉伸每一處緊張的肌腱。有些人比較敏感,稍受一點壓迫就會尖叫。不明真相的人會以為這是暴力。
那些將身體折疊扭動的按摩手法,倒是沒有那么可怕,但聽到骨頭關節(jié)“咯吱咯吱”的聲音,就忍不住擔心會不會脫臼。還有神奇的藥草包,從蒸籠里拿出來,就像剛蒸好的饅頭,熱氣騰騰。放在后背和脖子上,輕輕按壓。藥草的力量會隨著熱度滲透進身體,拍打按壓時還能聞到淡淡的藥香。
后來我們在郊區(qū)的一家民宿里做了頭部按摩,老板娘是一位氣質優(yōu)雅的老太太,她不負責按摩,有專門的技師接待我們,但只有一個人,因為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其他人都下班了,她就叫了另外一個人過來。
給我按摩的按摩師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她嫁給了一個中國男人,在云南生活了很長時間,現在離婚了,回到了家鄉(xiāng)。她說她也在云南做過按摩,那里的價格比清邁貴很多。
據她介紹,只要在專門的按摩培訓學校學習180個小時,就能成為按摩技師。學習時間不長,一個月就能學會,但日復一日地做這份工作并不容易,需要專注的投入和熱情的奉獻。
這項工作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的。我的同伴對她的技師很不滿意。“他就像沒吃飯一樣。他只是抓住我的頭發(fā)揉搓。他一點力氣都沒有,弄疼了我的頭皮!”可以想象,技師的小費沒了。
仿佛上癮了一樣,第三天,天一黑,同伴們就迫不及待地沖到按摩院床上。那次我沒有去,是在街角的理發(fā)店體驗泰式“洗剪吹”。不是因為頭發(fā)太長等不及回家,而是突然想體驗一下在陌生的國家理發(fā)的感覺。
沒有熟悉的發(fā)型師,無法順暢溝通,將自己的發(fā)型完全委托給一個嘴里還在嚼著晚餐的陌生人,需要相當大的勇氣。
至于結果,我只能說,這是一個悲劇。
人生難得瘋(fan)或野(sha),正是這些稀奇古怪的經歷,成為旅途中難忘的回憶。
不想結束
短短三天,我們學會了做泰國菜,在叢林里騎自行車和騎大象,在河里漂流,在寺廟里靜坐,在咖啡館里發(fā)呆,吃了無數頓米粉和冬陰功湯,享受了正宗的泰式按摩和“理發(fā)”,晚上在泳池邊喝啤酒,在雨后的街道上漫步……離開的時候,感覺經歷了一生,卻又驚訝時間過得這么快。
在清邁,我感受到了生活最真實的質感,溫暖而柔軟,與野心、與未來無關。這里的人們臉上永遠掛著笑容,說話輕柔而親切,像一片片花瓣飄落在河面上。這里的陽光強烈,話語輕柔,空氣靜謐而芬芳,生活田園詩意而樸素。
讀到這里的人都是鐵桿粉絲。希望你不是邊吃飯邊看這篇文章。
最后,給大家欣賞一張令人震撼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