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林糕點廠:百年老字號的歷史與輝煌,月餅銷售傳奇
萬福林食品店的月餅包裝
“萬富林”于1930年由經理王俊臣創辦。總店在河南路,分店在四方路。資金3500元,總人數147人,其規模在當時業界是空前的。他們從一開始就專注于京式糕點,非常注重食品衛生和糕點質量,尤其是員工良好的服務態度,因此發展迅速; 20多年來,他們確實在市場上贏得了聲譽。
當時,待客、送禮不用“萬福臨”小吃似乎不夠好。 1945年,一個中秋節月餅銷量達7萬多公斤。當時,盡管同行業競爭激烈,大眾購買力較低,但銷量能達到這個數字,足以說明工廠經營得很好。它以實物為標準,保證投資者的利益。比如投資時面粉兩塊錢一袋,糖兩毛錢一斤,做零食兩毛錢一斤左右。到了年底,無論價格漲得多高,仍然會按照上述基礎折算成實物商品,以保證投資者不遭受損失。剩余部分視為盈余,按照實物股額定比例進行分配。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時代,真正保住資本和價值并不容易。
1956年,萬福林、萬春生。青島豐田餅干廠“公私合營”設立“臺東糕點廠”,位于東光路53號(現盛盛林糕點廠)
東光路53號盛盛林糕點廠舊址
萬春生的經紀人名叫袁。 1928年,資本5000元,在威海路創業。為了保證投資者的利益,他將官方利率定為一分錢(即無論盈利還是虧損,每年每100元資本必須支付10元股息)。年終結算完成后,按照東西股比例分配股利。萬春生除了制作小吃、糖果外,還銷售山珍海味、煙、酒、茶葉、罐頭、雜貨等。從開業到抗戰爆發,年年都有盈余。占領期間,生意逐漸衰落。 1944年,袁經理因年老體弱,將其讓位給了兒子袁連喜。袁連喜年輕時曾在三陽臺南貨店工作了8年,所以他做的點心頗有南國風味。但由于經營不善,年年虧損,一直干到1956年。合伙后,袁連喜被任命為店長。合資后,青島豐田餅干廠經理魏春江擔任技術副總監。
合資后,“臺東糕點廠”繼續以規模化、高品質為行業旗幟。 1958年全市品質評比中,臺東餅廠的餅干獲第一名。各托兒所、幼兒園均點名購買其“鈣奶餅干”。
臺東糕點廠生產的鈣奶餅干
1962年,根據上級安排,臺東糕點廠將餅干車間無償移交給新成立的“青島食品廠”,由其獨家生產。他為島市名牌企業“青島食品廠”的誕生和名牌產品“鈣奶餅干”的發展做出了犧牲。
20世紀60年代和1970年代,商品極度短缺。臺東糕點廠負責供應市北區大部分地區、臺東、四方、青島大部分地區的糕點。為了擴大生產,工廠率先進行技術改造。該廠在行業內率先使用電爐烘烤糕點(電爐比爐子更容易控制,但在質量、色澤、衛生指標、安全性能等方面都不相同)。第一個用機器生產桃酥。許多大大小小的糕點機都是這些與油、面、糖打交道的糕點工人制造的。設備雖然簡單,卻體現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智慧。插入一個真實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原市南糕點廠與沉陽飛機制造廠簽訂合同,由沉陽飛機制造廠設計建造兩條糕點生產線。對方遇到了如何設計桃子蛋糕主機的問題。在考察了全國多個城市后,他們決定以臺東糕點廠的桃餅機為原型。經過一年多的設計和建設,生產線最終無法使用。雙方提起訴訟,經法院調解,預付款不予退還。原因是桃餅機和電爐都可以用。
20世紀80年代末恢復原名“萬富林”后,產品覆蓋整個半島。成為被譽為“生命森林”的糕點界主力軍。
1994年6月,根據上級安排,與盛盛林糕點廠、天生食品廠共同組建盛盛林實業發展公司。從此,萬福林的產品就消失在大眾的視線中,人們也悄然失去了對“萬福林”的記憶。
主要信息:摘自孫兆瑞《青島糕點食品工業發展簡史》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