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艾瑞德學校:四園聯動勞動教育實踐探索,開啟美好未來
有這樣一所學校,校園里沒有清潔工,所有勞動任務都由學生完成。學生們看到垃圾就“彎腰”,勞動安排由被動變為學生主動自覺。
有這樣一所學校,11年來一直致力于解決勞動教育問題、構建勞動領域、開發勞動課程、創造勞動模式。以校園、家庭、社區(社區)、鄉村為主要場域,構建“四園聯動”和五育并舉的勞動教育新場域和實踐機制。
這所學校就是河南省鄭州航空學校。學校“四園聯動”勞動教育實踐探索成為解鎖勞動教育的一把鑰匙。
當勞動實踐豐富時,理論就變得蒼白
中原,秋分時節,“加油”的聲音從艾德學校的田園校園里此起彼伏。家長扶犁,學生拉犁,一派熱火朝天的農耕景象。
秋分是中國農民的豐收節日。對于這所學校的老師、學生和家長來說,所有的收獲都來自于辛勤的播種。近年來,航德學校每年秋分期間都會舉辦隆重的“耕田節”。
自2011年成立以來,艾瑞德學校獨立建設了占地300英畝的田園式校園,每個班級劃分一英畝土地。老師和學生耕種土地,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了11年。
11年來,學校致力于解決勞動教育問題,建設勞動領域,開發勞動課程,創造勞動模式。在溫暖和故事的土壤中“落實、落實、細化”勞動教育大命題,以校園、家庭、社園(社區)、鄉村為主要領域,打造勞動教育新場域。構建“四園聯動”、五育并舉的實踐機制。學校已成為中原地區的教育品牌。
學校成為2020年我國基礎教育典型案例,入選國家“德育實施機制”優秀案例。被河南省教育廳授予全省首批勞動教育特色學校,榮獲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引起全國關注。來自世界各地的800多所學校前來參觀學習。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親臨學校參觀并稱贊:“勞動實踐豐富了,理論就黯然失色了。”
每次班級選拔勞動時,他們都會歡呼雀躍
在播出學校,每周的升旗儀式上都會抽出“白鴿班”和“勞動班”。 “白鴿班”負責喂養校園內的鴿子,“勞動班”則負責維護綠植、撿拾垃圾、記錄每周的勞動日記。每次班級抽簽的時候,他們都會歡呼雀躍。
該省一位校長在參加完升旗儀式后表示,“有些地方的孩子們聽到輪班的消息有點不情愿。當我在Aired的升旗儀式上聽到勞動階級孩子們的歡呼聲時,我深受感動。孩子們深層的價值觀被調動起來。”
五(4)班的尹月辰同學自告奮勇競選勞動委員會委員。她熱愛勞動,打掃班級時一絲不茍。她蹲在地上,一遍又一遍地擦拭書柜的每個角落。她說:“書柜不僅僅是書,更是我們了解世界的窗口。”
Aired School是一個沒有清潔人員的校園,所有勞動任務都由學生完成。學校設有校園志愿者崗、年級勞動區、班級勞動崗。到處都有人在工作,一切都完成了。學生們在校園里隨時看到垃圾都會“彎腰”。勞動安排由被動變為學生主動。意識。
清晨,當我走進校園時,我看到到處都有學生在工作。一天的生活從“掃”開始。放下書包,我拿起工作工具,擦欄桿,掃地,拖地,倒垃圾,擺好桌椅。用餐時,“就餐值班生”身著黃色背心,按照“先倒飯、二放碗、三放筷子、四放筷子”的要求,練習“光盤”動作清理泔水盤。盤子。”
三頓飯后,勞動志愿者活躍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瑞德快車”把“物資”送到師生家門口,“圖書管理員”在讀書廣場整理東西,“勞動小衛士”提著紅桶和紅包。用夾子撿拾校園垃圾,班里的“開關長”、“水杯長”、“黑板長”……大家都在行動,在努力。
生活區,生活老師帶領同學們開展了“我工作,我快樂”的勞動實踐主題活動,活動內容是:養成生活習慣,整理有序空間,準備一桌美味佳肴。一個孩子學會洗襪子后,跳起來擁抱老師說:“老師,你看,我的襪子比媽媽的干凈!”。
一堂“煎雞蛋”勞動課正在進行中。李涵英給她的人生導師帶來了她的第一個煎蛋。她說:“老師很辛苦,我想讓你第一個嘗嘗我的作品。” ”
學生在勞動中實踐、刻苦,體會到勞動人民的不易和勞動成果的珍貴。他們學會勞動,愛上勞動,努力成為勞動能手。各種勞動崗位都成了“香噴噴的蛋糕”。
《勞動技能成長手冊》涵蓋61項生活技能
航德學校制定了《勞動技能成長手冊》,涵蓋了61項生活技能。例如,一年級的學生必須學會洗手刷牙、洗襪子、洗餐服;四年級學生必須學會煮營養粥和整理鞋柜;五年級的學生必須學會如何煮營養粥和整理鞋柜。學習如何炸雞排、縫紐扣和制作糖葫蘆。高三學生劉一涵自豪地將做飯的全過程寫成一篇文章《我學會了西紅柿炒雞蛋》,該文章收錄在學校勞動教育成果集錦《扎根》一書中。
在學校的家政課上,五(五)班的劉天河同學不僅學會了自己做簡單的菜肴,還在父母特別忙碌的時候為他們做可口的飯菜。當媽媽第一次吃孩子包的餃子時,她高興得哭了。像劉天河這樣愛上家務的學生在廣播學校還有很多。
2017年以來,學校依托家政課程開展家校聯動,制定了《家長工作指導手冊》,使家庭勞動教育每周有主題、事事有清單。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1-6年級制定了不同的家政項目,讓學生在周末或節假日在家完成。鼓勵每個家庭“營造崇尚勞動的家庭氛圍,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讓孩子自己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和習慣”,為家長出版不同的“學生家庭勞動”。各年級的“作業包”讓家長了解孩子小學期間需要完成的家務勞動的具體內容和指導方法。
事實上,在家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等對于艾瑞德學校的學生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家務的意義不再只是學習生活技能,更是讓孩子用自己的勞動去成長、創造、貢獻,表達對家庭的愛。
《一種愛之后》——讓這座城市在愛中醒來
2021年12月10日凌晨三點,零下三攝氏度,依然沉寂的城市被一群孩子的愛喚醒。這是播出學校“六個一”主題課程之一:《通過一種愛》——讓城市在愛中蘇醒。
每到初冬時節,每三年級班的全體師生都會在凌晨三點鐘走進城市的街道。他們分成不同的小組,前往公交車站、地鐵站、環衛站、消防隊、早餐店等地,探索這些最早喚醒城市的人們是如何工作的,并參與到他們的工作中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城市的工作做出貢獻。這些早起的工人們送來關懷和問候。
三年級學生通過“通過一種愛”主題課程,在勞動中學會了感恩、理解和尊重。有一天,學校收到一封來自一家酒店的感謝信。原來,當航德學子們放學離開酒店,工作人員整理房間時,發現孩子們住的房間干凈整潔,物品一一歸位,床鋪也一塵不染。被子看上去就像沒有被碰過一樣。工作人員擔心孩子們睡覺。孩子們沒有蓋被子,他們說:“通過參加‘讓城市在愛中醒來’,我們體會到了工人的辛苦和不易,我們把自己收拾干凈,以免給你們帶來麻煩。” ”
同時,Aired School有意識、有目的地鏈接資源,與企業、工廠、社區、社會團體保持互動,通過多維度的社會實踐,增加孩子們的勞動體驗,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工作經歷、職業獲得啟示。 ;參觀工廠,感受工匠精神;社區服務培養奉獻精神。在體驗中,學生們更加感受到生命的高貴來自于勞動中的無私奉獻。
一畝地種下對偉大祖國的敬意
201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一個班的8名學生在“一畝三分地”班級里悄悄種下了大蒜“中國”二字。當青蔥的蒜苗破土而出時,這兩個大“中國”也長出來了,成為天元校區網紅的熱門打卡地。
孩子們說,祖國就是他們腳下的土地。把“中國”二字種在地球上,讓他們感覺很美麗。他們沒有喊出愛國口號,而是用汗水寫下了“中國”。隨著種子在土壤中生長,愛國主義在他們心中悄然滋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程尚榮聽完這個故事后感慨道:“航校的學生不僅是耕地,更是修身。”
為了讓學生更多地用自己的雙手勞動、創造,田園校園沒有配備現代化的農具。農作物干旱時,學生連接地上的水管澆水;田里長出雜草時,老師和同學們把它們一一拔掉??。當果實成熟時,學生們一一采摘,把收獲的土豆、玉米、南瓜、紅薯等帶回家做飯,品嘗“不一樣的勞動味道”。
寒暑來去無間,我們一年四季都在田野里。天元校園已成為家校溝通的新橋梁、親子互動的新場所、教與學的新場所。
收獲季節,班上不少師生和家長都前往天元校區收割小麥。三(2)班32名家長和孩子全部參加。班主任王兵感慨道:“童年的勞動時光是難忘的,也許長大后,他們就記不起玩過的好玩的事,吃過的好吃的零食了,但這些經歷他們背朝天、面朝黃土的樣子,一定歷歷在目。”
五年級學生肖玉清的父親說:“田園學校是我和孩子們之間的詩意和距離。”
“鄉村是課堂,種植是作業,動手是收獲。‘一畝田’課堂就像另一個課堂,把書本知識帶到田野里,讓學生學到的知識轉化為知識。”場景和生活。”德學校校長艾銳李建華說。
滾滾的車輪推動著春夏秋冬十一個碩果累累的輪轉。千余名師生以“真手把手實踐”規劃了勞動教育路線圖,將“校園、家庭、田園、社區園地”與勞動聯系起來,親自動手、親身體驗、貼近生活,熱愛勞動。四大園區聯動成為解鎖勞動教育的一把鑰匙。
(通訊員 陳琳 李丹陽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