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活動引發爭議,用戶打卡未達預期,咖啡館人流量提升卻遭質疑
不知道像 D 先生這樣直言不諱的用戶是否還有很多,活動預計從 6 月 26 日持續到 7 月 9 日,但沒過幾天,這三家咖啡店就通過各自的社交媒體宣布,將于 7 月 1 日提前關門。
這波操作讓我摸不著頭腦,一個好的線下快閃,怎么會落到現在這個“雙輸”的局面呢?
用戶不僅在去簽到時沒有得到預期的社交貨幣,而且如果發送出去也會被嘲笑;
LV 的本地化表達并沒有讓更多人知道,社交網絡上流行的“買包還書”操作讓 LV 背上了“割韭菜”的惡名。
也許只有咖啡館略勝 - 勝利在于客流量,所以應該確定它會增加很多。但也有很多聲音說這種方式是顛倒的。
每個參與者都得罵,哪個環節出錯了?問題 1:期望錯位
我們簡單看一下 LV 做活動的心理過程:
本來,我想把這個我做了很多年但一直沒人氣的《城市指南》系列,與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方式——喝咖啡結合起來,打造一個LV報刊亭。
會有話題,會有人氣,會有打卡,還會有人買書。順便說一句,我想說明一下,我的本地化真的很真誠,真的很高級,不要太聰明。
就像去年阿那亞的報攤一樣
于是,不知道是 LV 有意推廣,還是群眾的呼聲如此之大,最終是“年輕人的第一個 LV”帆布包走紅。誰記得這個活動最初叫 LV 報亭?
在網紅打卡和社交網絡不斷放大的浪潮中,故事變成了“買包還書”、“LV經銷”和“580帆布包”。誰記得這個包最初是用來贈送書籍的呢?
圖片來源:小紅書@梔子花今天去哪兒了
本來,這個活動的主角《城市向導》卻被大家默許地忽視了。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抱著“25 歲,上班路過咖啡店順便提 LV,未來可期!當我走到 LV 報刊亭,發現那個包是送書的禮物時,我會覺得自己白賺了一個包,還是會覺得“我本來可以直接搶到 580,但 LV 也給了我兩本書和一個包”。
用戶心理旅程的淺層恢復可能看起來像這樣:
今天去了 LV 咖啡店打卡,花 580 買了一輛 LV,買了,很值!買了之后我
打算把它發到社交媒體上,想了想覺得比起送的書或者包更值得炫耀,連同打卡照片一起發布。
我半夜從床上坐起來:我病了,為什么要花 580 買個帆布包?!
后來,我看到這是去年阿那亞秀上報刊亭的同款異色,結果,我買了一個包包,里面裝著當時什么專輯貼紙,現在我的價值已經暴漲了。半夜
坐起來不僅會罵自己,想罵 LV 的心可能更堅強吧?
圖片來源:小紅書@是熙藝
這波罵聲,我真的不怪年輕人。
問題 2:音量不均勻
我們來談談 LV 這次選擇的三家精品咖啡店:禮儀奉賢路店、鐵手咖啡制造局、Plusone 咖啡。與后兩者相比,Manner 在數量上幾乎是壓倒性的。
此外,Manner 聯名瘋子的印象深深扎根于人們的心中,看不清楚的路人或為了噱頭而思考的自媒體人都張大嘴巴說:“Manner 和 LV 是聯名的!另外兩家咖啡店都是直接白色的,仿佛在扮演著配色的角色。
老實說,“LV Newsstand”的品牌活動分散了注意力。
本來,咖啡店是 LV 的場所,選擇精品咖啡就是為了體現 LV 的好品味,以一種“LV 是個好孩子,他選擇咖啡店的品味和我一樣”的精致中產階級提供。
所以,因為 manner 太有名了,品牌力太深扎根于人心,看來這波是 LV 幫助 manner 掀起咖啡。LV:你很奇怪。
如果要我說,既然 LV 想選擇特色咖啡店,那么更獨立、社區氣質更強的街邊店是不錯的選擇。彼此之間的聲音音量更加平衡,也能突出 LV 活動的主要位置,將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 LV 本身上。
總之,這波完成后,話題度就到了,但很難保證品牌好感度。
從年輕人和不斷擴大的人氣來看,它不如前段時間的 Fendi 的 Hey Tea Cup;從話題反差和品牌親密度來看,不如 Prada 的吳中路菜市。
LV 到底獲得了什么?
讓我們祝賀 LV City Guide 的成功,無論如何,今年圖書銷售的 KPI 應該已經超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