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年輕人的早餐痛點與廣東腸粉的身世之謎
對于很多北京人來說,不吃早餐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即使是早餐,大多數時候也只是吃幾口面包或從街上買的雞蛋煎餅。
上班的年輕人沒有時間去茶館喝早茶,但仍然可以走進熱氣騰騰的腸粉店,吃一盤腸粉,作為一天的完美開始。
對于廣東人來說,腸粉不僅是早餐的首選,也是最能解思鄉之情的食物。
腸粉的身世之謎
腸粉又名卷腸粉、肉卷、蒸腸粉,實際上是用米漿蒸制而成的薄皮,加上各種餡料制成的。
很多外地人一聽到“腸粉”這個名字就不敢吃腸粉,因為它就像肥腸粉一樣是“肥腸粉+米粉”。但上桌后才發現,原來是這么小而新鮮的食物。
腸粉之所以有這么“兇”的名字,是因為原來的形狀和大小與豬腸相似,所以被稱為“豬腸粉”,簡稱“腸粉”。
相比武漢的早餐熱干面、豆腐花、窩面等油膩膩的,廣州的早餐就像是從米漿里撈出來的,有米粉、河粉、腸粉、陳村面……各種各樣。面條占據了廣州早餐場景的半壁江山。
這些面條之王無疑是腸粉。
一道優秀的腸粉,端上桌時應該是油光發亮,里面包裹著的食材若隱若現。吃的時候應該是滑嫩可口的,決不能像米粉那樣太有彈性。調味也應該直指粵菜的靈魂——鮮。 。
為什么腸粉被稱為廣東早餐之王?
早餐是現代人類的一大痛點。
對于很多北京人來說,不吃早餐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即使是早餐,大多數時候也只是吃幾口面包或從街上買的雞蛋煎餅。
在2200公里外的廣州,豆豉蒸鳳爪、蝦餃、蛋撻、叉燒包、亭子粥……早餐像儀式一樣隆重。
當然,要上班的年輕人沒有時間去茶館喝早茶,但仍然可以走進熱氣騰騰的腸粉店,吃一盤腸粉,作為一天的完美開始。
對于廣東人來說,腸粉不僅是早餐的首選,也是最能解思鄉之情的食物。
▲簡單的烹飪方法和無數的食材,廣東人把腸粉發揮到了極致
▍腸粉的身世之謎
腸粉又名卷腸粉、肉卷、蒸腸粉,實際上是用米漿蒸制而成的薄皮,加上各種餡料制成的。
很多外地人一聽到“腸粉”這個名字就不敢吃腸粉,因為它就像肥腸粉一樣是“肥腸粉+米粉”。但上桌后,他們才發現,原來是這么小而新鮮的食物。
腸粉之所以有如此“兇”的名字,是因為原來的形狀和大小與豬腸相似,所以被稱為“豬腸粉”,或簡稱“腸粉”。
▲豬腸粉
中國小吃大多喜歡攀龍爬鳳,腸粉也未能逃過這個命運。
關于腸粉的起源,網上有很多“野史”:一種說法是起源于唐代,是六祖惠能無意中創造的;一種說法是它起源于唐朝。另一種說法是紀曉嵐欺騙乾隆來粵西品嘗腸粉。也是由此而來。
第一種說法缺乏史料支撐,而第二種說法則基本可以視為虛構,因為乾隆皇帝從未到過廣東。
事實上,關于腸粉的歷史,并沒有詳細的官方記載。烹飪書籍普遍認為,腸粉是20世紀30年代以后才在廣州流行的小吃。
▲腸粉是不折不扣的街頭小吃
據2007年出版的《中華名食·粵菜》記載,腸粉是抗戰時期廣州西關泮塘和鮮酒家創制的。
1998年出版的《香港特色小吃》認為,腸粉其實是20世紀30年代流動攤販制作的街頭小吃。后來逐漸出現在餐館里,并搭配各種餡料。
由此,腸粉流行的時間(1930年代)、地點(廣州西關地區)基本可以確定。
這里我要說的是廣州西關,位于廣州城西門外。明清時屬南海縣管轄,現屬廣州市荔灣區。
清代時,西關是整個南海縣乃至廣東省的商業中心。著名的十三行就位于西關。
發達的商業文化不僅催生了西關獨特的建筑風格,也使其成為許多廣州美食的發源地,如亭子粥、腸粉、餛飩面、牛雜湯……時至今日,西關仍然是廣州的美食之都。廣州有名的餐廳。美食地標。
▲廣州西關
▍一盤充滿深情腸的腸粉背后有什么秘密?
相比武漢的早餐熱干面、豆腐花、窩面等油膩膩的,廣州的早餐就像是從米漿里撈出來的,有米粉、河粉、腸粉、陳村面……各種各樣。面條占據了廣州早餐場景的半壁江山。
這些面條之王無疑是腸粉。
一道優秀的腸粉,端上桌時應該是油光發亮,里面包裹著的食材若隱若現。吃的時候應該是光滑可口的,決不能像米粉那樣太有彈性。調味也應該直指粵菜的靈魂——鮮。 。
▲材料準備好后,腸粉就做好了。
制作這樣的腸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米漿、蒸、餡、醬都不能掉以輕心。
米漿
好的腸粉應該是皮薄、氣味香、口感滑、咬起來緊實。這一切都取決于大米的選擇和碾米。
大米的選擇沒有統一的標準。很多店可能要嘗試十幾種大米,才能找到最合適的。
新米和舊米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有些人選擇使用新米,而另一些人則喜歡使用舊米。一般來說,新米的香氣更濃,而用舊米制成的腸粉則更光滑、更薄,但這些也受到不同品種米的影響。
▲仍然堅持使用石磨米漿的腸粉店已經不多了。
泡米的時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項。一般需要提前浸泡三到八個小時。夏天的時間要短一些,冬天的浸泡時間可以稍微長一些。
因此,選擇什么樣的米,是用新米還是舊米還是與大米混合,以及浸泡多長時間,這些其實構成了一家腸粉店的核心競爭力。
《早餐在中國》第27集記錄了廣東順德的一家腸粉店。它用新米和舊米混合研磨,用手勺舀起來倒下去,掛在墻上的米漿微微冒泡,粘稠度剛剛好。這一切都取決于操作者的多年經驗。
然而,用純米漿制作腸粉是一項非常費力的工作。夏季氣溫高,只需提前將米浸泡三四個小時即可。腸粉店是做早餐生意的,所以經常要在半夜泡米。
而且,即使大米是同一塊土地上種植的農產品,不同年份的品質也會有所不同,這對經營者的經驗要求非常高。
因此,為了保證產品的穩定性,很多餐館都用粘米粉代替米漿,然后加入清面、栗子粉和玉米淀粉來改善其質地和口感,然后就可以用來做米飯了卷。
這樣做出來的腸粉其實味道很好,但是還是少了一些米香。
蒸汽
米漿做好后,下一步就是上鍋蒸。
根據蒸制工藝的不同,腸粉也分為籃式腸粉、燜腸粉、抽屜式腸粉三種。
▲沃籃香腸
我蘭老場是最古老的腸粉制作方法。將米漿倒入竹篾編成的扁籃中,撒上餡料,上蒸鍋蒸熟。由于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現在很少有人這樣做腸粉了。
紅燒香腸不是籃式香腸,而是將米漿均勻地倒在細織布上,蓋上蓋子,將米漿蒸熟。
▲枝腸
雖然不是食材,但“布”確實是制作黃銅香腸的關鍵。一般選用“錢兩”布,因為其質地光滑,可以減少面條表面的皺紋。
但由于布面流動性一般,很容易出現米粉粗細不均勻的情況。因此,倒入米漿后,需要用手將米漿向各個方向均勻推壓,以保證受熱均勻。這對腸粉師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工藝。
隨著需求的增加,傳統的香腸生產仍然太慢,所以有人改進了多層蒸鍋,開發了抽屜式香腸。
▲抽屜式腸
將米漿倒入鐵盤中,鋪上餡料,推入蒸鍋中蒸。由于鐵板表面流動性較好,抽屜式香腸的產品更薄。
不管是哪種制作方法,蒸腸粉的蒸爐火一定要旺,這樣口感才會順滑。
近年來,關于膀胱和抽屜式膀胱的優缺點一直存在爭議。其實,決定腸粉口感的更重要因素是米漿、廚師的技術和蒸制的時間。蒸具肯定會對口感產生影響,但并不像很多人描述的那么夸張。
當然,紅燒腸對腸粉師傅的技術要求較高,這可能也是很多人覺得它味道更好的原因。
餡料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腸粉味道如何?”下面有廣東的朋友回答: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饅頭,不管餡兒是什么,就是這個味道。
雞蛋、豬肉、牛肉、豬肝、蝦……都可以作為腸粉的餡料。一般情況下,廣州卷的餡料并不是特別復雜,一份腸粉最多只能有一種或兩種餡料。
▲《早餐在中國》第27集預告片截圖
《早餐中國》中提到的順德腸粉店的餡料非常有特色。一般的蛋卷都是在腸粉上涂上蛋液,而這家店卻是在上面打上一整顆雞蛋,味道鮮美。特別滿足。
當然,腸粉也可以做成不帶任何餡料的素腸粉,也叫素腸粉。這樣可以體現出腸粉原有的米香和滑嫩的口感。
還有一種特殊的腸粉,叫“昭涼”,就是用油條包著腸粉,兩種小吃合二為一。一般來說,腸粉店賣的炒面較少,而粥店賣的較多,因為炒面和粥是絕配。
▲炒兩個
醬
醬汁是一盤腸粉的點睛之筆。
醬汁不是簡單的醬油,而是用醬油、水、高湯、冰糖、蠔油和香料熬制而成。
這樣的做法可以降低醬油的咸味,襯托出腸粉的鮮味。
對于很多腸粉店來說,獨特的醬料也是核心競爭力。
▲醬料也是核心競爭力
▍在廣東,腸粉的種類不止一種
上面說的其實就是廣州西關腸粉。在廣東,其實還有客家腸粉和潮汕腸粉。尤其是潮汕地區,每個城市的腸粉幾乎都不一樣。
與新鮮好看的廣州腸粉不同,潮汕腸粉乍一看可能會顯得雜亂,但如果輕輕剝開腸粉,就會發現里面的餡料并不像平時那么豐富。不僅有豬肉、牛肉、雞蛋等傳統餡料,還因地制宜添加了各種海鮮。各地潮汕腸粉的做法大體相同,最大的區別往往就是醬汁。
汕頭腸粉的皮是潮汕腸粉中最薄的,用醬油和燉湯作為醬汁。
潮州腸粉的最大特點是淋上花生醬或沙茶醬。與其他腸粉相比,味道非常獨特。
普寧腸粉用蒜味腌料,湯汁較多。
揭陽人吃腸粉時,一般都是燉著吃。
與其他地方相比,朝陽腸粉會在上面鋪上一層西洋菜或空心菜。
澄海腸粉與汕頭腸粉類似,只是腸粉上撒了一層炸過的梅菜。
▍為什么廣東人最喜歡吃腸粉?
遠離家鄉廣東的朋友們說,生活在北方最懷念的味道不是大菜、山珍海味,而是街角的腸粉。
腸粉之所以如此被人記住,一方面是因為它是最日常的食物,是最熟悉的味道;另一方面是因為它是最日常的食物,也是最熟悉的味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制作腸粉的每一步都不馬虎。
清晨開始浸泡、洗米,清晨磨米漿,測定米漿的粘度;蒸的溫度必須非常精確。時間長了,米粉會太老,時間短了,餡料可能會不熟。一個飯卷的背后,可能有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驗積累。
這樣充滿誠意的食物,才能讓人流連忘返